域名: www.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朝花夕拾(随笔四篇)
作者:星 河     来源:儿童文学大本营    点击数:
  读书人最早读的往往是图,再早就是听大人讲故事了。曲折的故事,美丽的童话,都曾让我兴奋和感动。读了《丑小鸭》,我的心里隐隐作痛;读了《海的女儿》,我发誓要做一个好孩子——因为作家在故事的结尾说:海的女儿在三百年后将获得一个灵魂。如果她看到一个好孩子,这个时间就会减少一年;如果她看到一个坏孩子,这个时间就会增加一天。
  
  最早是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啃起大部头的长篇,连放学回家时都在路上捧着看。现在想起来,发现当时十分守纪律,就算把书带到学校去也不会在课堂上看。
  
  我小时候正是科技大潮兴起的年代,许多面对少儿的科普图书突然面世。记得有一天,老师给我们写下了满满一黑板的书名,价格都是几角钱一本。现在想来多少有些推销的意思,而且有些书还是以前的再版。但我当时还是惊呆了,因为我从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好书。我估计回家申请书款时最高限额肯定是一本,没有希望得到更多——否则我会全部买下来的!最后我决定买那本《生命进行曲》,尽管我也非常喜欢那本《飞向星星》。在我当时看来,《生命进行曲》这个书名是那么富有诗意,那么激动人心。
  
  只能买一本并不意味着只能读一本。每个同学买的书都不一样,于是我就想方设法借到,手段从恳求到耍赖各不相同。好在我从小“借德”良好,不但借书必还,而且一定会按照约定的期限归还。有些同学实在不愿把书借回别人家,我就让他每天带来学校,然后利用课间的时间阅读。其实那时看书也就是生吞活剥,不求甚解——现在简直不能理解,当时对书怎么会那么痴迷,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
  
  后来又零敲碎打地让家里买了一些,亲戚也送过一些,那套少儿科普丛书我也收集了不少。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后来我也开始从事科幻和科普的写作,结果见到了很多这套丛书的作者——当年那个借书阅读的少年很难想象,长大后能与这些著名的作家们坐在一起开会。尽管后来与这些前辈们的观点未必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名字在我眼里依旧保持着昔日的神圣光环。
  
  那时候还非常喜欢阅读科普杂志,无论成人的还是少儿的,许多科幻小说都是在那时读到的,许多科幻作家的名字也都是在那时知道的。没有的杂志还是借着看,有一次借到几本《少年科学》杂志,上面连载的一篇科幻小说实在太让我喜欢了,可别说当时没钱,就是有钱也没听说过“复印”这种技术,因此我决定——抄!
  
  我找来一个过去舍不得用的好本子,工工整整地开始抄起来。可为了追求工整就会影响速度,于是我又开始用一些废纸从中间部分开始快速而潦草地抄,这样就可以在杂志归还之后再认真地誊抄到好本子上。可那篇小说实在太长了(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我终于没能把它抄完——所幸的是,后来我终于有了那几本杂志。
  
  再长大一些,就利用星期日骑车到书店去读书,一读就是一天。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北京王府井书店当时的布置:一层是畅销书柜台,二层是各类科技书开架,三层则是一些分门别类的学术大部头。其时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未减,但对人文著作也开始感兴趣,于是每次都感叹没时间阅读那么多的东西。
  
  平时家里从不给零花钱,去书店也没有买书的钱,但可以申请到一点午餐费——也就是一碗面条吧。于是我兜里揣着这一元钱,骑上15公里,然后忍一顿中午饭,拿这点钱买书。
  
  长大以后,当我稍微有了一点闲钱之后,曾经疯狂地买书,不知道是不是对过去没钱买书的一种补偿。
  
  再长大一些,我就懂得使用图书馆了,那里的书实在是太丰富了。既使现在上了网,我最喜爱的地方仍旧是图书馆,因为它不仅能满足资料查询的需要,还能满足阅读本身的乐趣。
  
  对书籍报刊的热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很大影响。当然也许我走的更远了一些——我现在成了一名专业作家,专门创作科幻小说。所以也许可以在题目的最后再加上一笔:“读书·借书·买书·写书”。
  
  日记春秋
  
  星河
  
  小时候我特烦写日记。
  
  记得老师布置日记时说,写日记对作文有帮助,说实话我就没看出来。顺便说一句,我作文一直很好。好像是为了佐证,老师还特别强调,大作家都写日记。我也不以为然,心想生活里那点破事有什么好记?好在当时一心想当科学家,对作家没有非分之想。
  
  小学布置的多为观察日记,相当于小作文,但不用抒发什么,就是描写点景物和事件,还不是特别头疼。但到了初一,老师正式要求写日记。
  
  毋庸置疑,我小时候确实有点弱智。日记怎么写啊?既然是日记,那就把每天的事都记录下来吧。可学生能有什么事?于是我前两周的日记是这样的——
  
  某月某日星期一 今天上午上了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下午上了生物和地理。
  
  某月某日星期二 今天上午上了外语、数学、语文、生物,下午没课。晚上看了电影《某某某某》。
  
  某月某日星期三 ……
  
  真的,两周全这样,格式都如上——日期和内容写在一行里。也没用专门的日记本,只是一个普通的练习册。结果两周居然没记满一页。
  
  讲评时这份日记被点名狠批了一顿。老师说这不叫日记,“这叫大事记!”另一个被批的是只交了两篇日记的同学。
  
  被当众折辱,我羞愧难当,不敢抬头。心想幸好刚刚开学,大家彼此还不认识。可偏巧这时前排有个同学手在桌上乱动,老师厉声说了句“拿下去!”我以为是让我领走日记,脑子“嗡”的一下。但事已至此,也只好这样了,于是起身向前走去……
  
  让我们揭过这一幕吧,一个在严厉教育下饱受苦难的可怜孩子。
  
  初三转学去了外地,老师仍旧让写日记。在此抄录第一篇——
  
  论日记
  
  我非常讨厌日记。
  
  我讨厌它并非没有原因。本来无事可写,却要硬写,这样有什么意义呢?鲁迅先生曾言:“要有真意才动笔”,的确啊!
  
  早就听说诸名作家皆是由于日日记日记而文章佳,其实不然,诸作家们所记之日记不过是生活日记,流水帐般的,记录生活倒是不错。可是对作品又有何好处呢?这可真有点胡说八道的味道。我的作文再好或再差,也与日记无关。因为那动人的日记多半是假的。
  
  可恰恰相反,老师们偏喜看那假而好的日记。因此规定,既要日日记,又不得写流水账,哪里找材料去?“又叫马儿跑得快,又叫马儿不吃草”?!
  
  到了这个学校,老师仍然要求日日记日记。怎么办呢?尽力而为吧。
  
  读着这篇文字我都脸红!不但自以为是,还学了鲁迅的半文半白——好像有几拨中学生都有这么一段。不过马上面临升学,没记几篇也就不了了之了。
  
  说话就进了大学。不知什么原因,突然预备出一个日记本开始写日记了!现在想来原因很简单,也许是因为——生活真正开始了。
  
  一记就是好几本,坚持了四、五年。都是平凡琐事,但现在翻起来还是激动不已。有几段记录着年轻人的感情经历,一口气读罢,几乎还会产生不顾一切去追寻那份情感的冲动——其实连对方姓甚名谁都忘了。
  
  可惜类似记载很少,往往重大事件发生时日记本上一片空白——真是空白,本打算以后补的,但根本不可能。但凡有了大事,不但没时间向日记倾诉,也不会产生这种欲望——已经全身心投入到生活本身中了。
  
  后来又停了,停了很多年。直到2001年底,又把日记拣起来了,而且每天发在网上——当然,本人或他人隐私被屏蔽了。由于这种自我逼迫,居然坚持了下来。
  
  本来只是为了记住自己每天都干了什么,但有件事却让我感触良多。一个原本不熟悉的女孩来信说:我现在国外,很喜欢看你的日记,因为里面总是出现熟悉的人名地名,让我回忆起在国内的情形。在她眼里,我的日记成了一种乡土阅读。
  
  不过写到这里时,我突然感到脸红。因为从7月起,我的日记又中断了,将近四个月!而这四个月里,偏偏发生了很多大事!
  
  那么,我在这里公布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xinghe,大家一起去监督怎样?我想有了这重新的逼迫,也许我又要恢复日记了。说句老实话,没中断的时候还是相当好看的。
  
  让我们一起来书写人生。
  
  梦境与想象
  
  星河
  
  我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做梦。对此我十分兴奋,因为这相当于凭空多了许多历险经历:白天是枯燥的学生生活,夜间却每天不同地担当着勇士、间谍和征服者。因此早在看到“做梦多了是否影响睡眠”的争论之前,我就坚信它根本不会影响人的健康,每次梦醒之后我不但身心愉悦,而且毫无倦意。
  
  那个阶段我的梦境丰富多彩:我曾梦见自己双手抓住外星直升机的滑杆,像摇动小猫一样拼命摇晃,里面的外星人惊讶万分,惶恐不安;我曾梦见自己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从即将坍塌的高楼中逃出,却因无力继续奔跑而倒在楼下,眼看着顶部的砖瓦纷纷掉落却迟迟砸不到身上,因为它太高了……当然离奇的梦境还有很多,我不但兴奋地讲给同学们听,而且忠实地一一记录下来。
  
  大家都应该有过类似的经历:有时候在梦里惊心动魄,讲述起来却平淡无奇,因为很多情景都被遗忘了。于是我开始在梦中就叙述自己的梦,因为担心忘记所以反复咏诵,明明身在梦中却以为已经醒来并给同学们热切地讲述……我发现在梦里我能把自己的梦讲得精彩极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常常感到沮丧,因为醒来后往往只记得个别极其精彩的句子,而我心里清楚,那些整段整段被丢失的段落比记住的要出色得多。
  
  梦境虽美,毕竟还是被动的,我们无法在睡前“订购”,所以还不能使我满足。白天的胡思乱想,大概可以算是一种补充。
  
  小孩的注意力比大人要强得多,很多细微的现象和变化都逃不出我的眼睛,并能衍生出许多想象。比如看到云彩的变幻,我有大多数人的感受,如风吹柳絮,如万马奔腾,但我往往走得更远——比如我觉得它们很像《星球大战》中的一场场战役,帝国的战舰在追逐义军的飞船,战事持久,激战犹酣,而且是小说中不曾记载的!于是我在心中把这些战役详细地描述出来,然后转移到纸上——没有老师的要求,写的时候也没想到什么作文,仅仅是因为我喜欢。
  
  后来我想,假如我停留在对这些景象的感伤上,也许就是散文的前奏;假如把它们发展成连贯的故事,也许就该算是小说的雏形了。
  
  也不知道小时候作文好与梦境和想象有没有关系。后来我长大了,学习的是自然科学,却戏剧般地返回到文学创作当中,做了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想象——成了一名科幻小说作家。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我的个人经验,真正要写好作文,必须具备许多扎实的基本功并进行有意识地锻炼,比如多读书,多观察,注意语言,等等。老师告诉你们的这些一点都没错,我越长大越觉得老师们说得很对。当然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你自己独特的经验,也许你能别具一格地从追星热情中追出文学感觉,也许你能茅塞顿开地从电子游戏中感悟人生道理——不过注意,我说的仅仅是也许。
  
  也许是段弯路
  
  星河
  
  我在写小说的时候,为了反映年轻的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忐忑心情,总喜欢用这样的字句来描述:他仿佛小时候走在上学路上,心里想着昨晚没有写完的作业,而一到教室老师就要检查了……
  
  其实我在小学一直比较努力,极少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类似的经历和心境不是没有,却并非源于作业问题。我之所以那样写只是为了使这种感受更大众化一些,真正让我体会到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完全是出于另外的原因。
  
  其时,我不是在上学路上,而是在回家途中。那应该是中午放学,早晨就没吃饭,肚子已经相当饿了,而大学大喇叭雄壮的广播使我愈加心慌气短(我小时候一直住在大学里,上的是大学的附小和附中)。我惴惴不安甚至失魂落魄地朝家中走去,书包里装着等待家长签字的检查——
  
  今天又出事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小时候特别喜欢上课说话。也许因为在家没什么人可以倾诉,总有一种表达欲需要释放——其实现在我每天独自在家写作,照样没人说话,也许都默默地对作品说了吧。
  
  上课说话的结果就是引起老师的极大反感,后来登上讲台之后我对这点的感觉尤其强烈。现在想来,自己的学习倒没受太大影响,但毕竟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其他同学——在这点上我决不为自己辩护。
  
  于是在每学期末评三好的时候,虽然我的名字总是被写在黑板上——因为我“硬指标”够,所有“不好”的学生中就我一个人学习成绩优异。但我清楚地知道那根本就是在摆样子,我在“德”的方面是没戏的。
  
  事实上我从小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孩子,我的思想品德毫无问题,甚至极为质朴。所谓的“德”不够主要还是因为课堂纪律。可由于这一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当写学期总结时,写到“德”的时候我总是要自我检讨,列举诸多“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等不良习惯;而写到“智”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我那数年不变的词句: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尚可。
  
  ——我必须在强调了自己“不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之后,才能让老师认可我那“尚可”的“学习成绩”。可怜我一个小孩子,哪里懂得什么叫“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为了在学校的表现问题,老师和家长可谓费尽了心思,当时尝试的方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有一个学期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老师和家长决定给我专门搞一个“联系本”,每周末由我写出总结,班主任签意见,然后拿回家家长签意见,周一再带给老师审阅。
  
  一般来说,开学第一周,新学期新气象,问题不大,总结列出一二三四,大毛病没有,个别小缺点也可原谅,皆大欢喜。第二周就完了,故态萌发,老毛病又犯了,“上课说话”之类的字眼重现总结,而且措词严厉——我不写严厉了在老师那里也过不了关啊。我拿着老师签了字的联系本在校园里徘徊,心想这个周末是过不好了。
  
  人被逼急了就会想出一些邪招,我突然想到总结是用铅笔写的……下面的故事就不必我来讲了,总之我带着另一个版本的总结回家了。
  
  母亲看了,签了,没事了。周一我去学校之前,又把那些字句改了回来,因此逃过一劫。
  
  毕竟是小孩子,干什么都偷懒,来回改了两次就大意了,不再每次重写,结果终于被老师翻到了前面的“修改版”!她也没说什么,只在当期总结上写了一句话:
  
  “用钢笔写这星期的总结。”
  
  我无法向母亲解释这句话出现的原因,暂时含混了过去。但“钢笔”总结一拿回家就挨了骂,接着前面的版本也被翻到,于是东窗事发……
  
  在这里我要声明一点,我决不认为我的做法是正确的——既使在当时也是如此,我也决不希望你们也去欺骗老师和家长。我可能只是觉得那时的自己有些可怜吧。小时候我们会做出许多错事,走过许多弯路,但是对是错,是直是弯,毕竟都是你走过的路。
  
  ——看前人的弯路,是为了自己走得更直一些。
  • 上一篇文章: 三枣日记七则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