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old.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家乡的年
作者:卓列兵     来源: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点击数:
  家乡的年节,有许多特别的讲究。
  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烧宝塔自不待说;还有三月三,要到野地里去扯地米菜煮蛋吃。那是种开着小白花的草类植物,因为老祖宗留下话说,“地米菜煮蛋,石头咕踩烂”,谁不希望自己力大无穷?于是三月三不像壮族人那样载歌载舞,而是敞开肚皮吃地米菜煮鸡蛋。还有,六月六老婆婆们要晒红绿。说到菩萨的节就更多,光观音菩萨就有三次生日,还有七月半的鬼节,家家都要摆下酒菜祭奠死去的亲人。还要给亡人烧包,意思是送上纸钱,作为一年的开销。更具人性的是在烧包时还不会忘已经没有亲人的孤魂野鬼。记得每一次,老祖母总嘱咐要多烧点野钱。
虽然年节很多,但我们最喜欢的还是春节。
  俗话说,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到很多好东西。年糕、甜酒暂且不提,裹着白粉的脆松松的雪枣,拌着黄豆粉的甜丝丝的酥糖,沾着芝麻的有点透明的交切,包着桂花馅的香喷喷的寸金,那都是只有过年才有吃的。另外,过年还有新衣服穿。还能得到压岁钱,可以买鞭炮,可以买糖人,到了正月十五还可以看花灯。
  我们家兄弟姐妹多,日子不宽裕,不可能年年穿新衣,但新鞋子总有穿的。每逢过年,妈妈就把六月天打好的布壳子搬出来,在小煤油灯下给我们赶做新鞋子。因此,每到过年,妈妈的眼睛总是红红的,其实那是熬夜熬出来的。虽然新衲的鞋底有点硬,穿在脚上有点硌脚指头,但那毕竟是新鞋子,只有过年才有得穿的。
每年开始下雪的时候,我们就扳着指头算日子了,好不容易才进了腊月,各家各户开始忙碌起来。大嫂们烧起大火,架上大锅蒸糯米,然后拍甜酒、打年糕,男子汉们则忙着杀猪、熬酒,我们这些小把戏就围着大人转,为的是能吃上一碗软软的糯米饭,或闻闻那谷酒的香气。
  到了腊月二十三,各家各户就忙着送灶王爷上天,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卖糖童子的叫唤:“腊月二十三,发财莲子糖,司命上天去,吃了免祸殃。”原来灶王爷组织观念还挺强的,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还得亲自上天,去向玉皇大帝禀报工作。大家惟恐灶王爷在玉皇面前说什么坏话,就想方设法用甜甜的莲子糖和糯糯的米糕堵他的嘴。二十三的那一天,大人在灶面上点烛焚香,摆上三个小碟儿,一碟圆圆的莲子糖,一碟三块印花的糯米糕,还一碟是一块四方的豆腐块,据说是给灶王爷垫脚的。我们小孩儿盯着的是莲子糖和糯米糕。那小小的莲子糖又甜又香,嚼一颗满嘴桂花的香气,一直甜到了心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没发现有什么东西比莲子糖的味道好。那些天,屋子里总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的香味,让你有种说不出的舒坦。
而我们小孩子总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杀鸡的时候,我们把鸡食袋弄干净,用草管儿吹起来,吹成现在的汽球样,虽飞不起来,但可当球踢呀。还有,鸡毛可以扎毽子,因此过年时节,孩童的毽子是飞得最高的。妈妈磨藕丸子时,我就待在一旁,不时藕孔里可以拉出一条藕肠子来,比吃藕块有趣多了。至于站在炒锅边,吃上刚出锅的花生蚕豆,那种香味儿,终生难忘。快过年了,不管富人家还是穷人家都有打扫卫生过年的习惯,不但要擦窗户,抹桌椅,还要用长长的竹竿绑上鸡毛簟子,把屋檩上的灰尖都要扫下来,等到窗明几净,再在大门两边贴上迎春接福的红对联,堂屋壁上还要贴上“百无禁忌”的红纸条。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晚就开始守岁。还没天黑,老奶奶就反复对我们这些小娃娃讲,“今天晚上要守岁啊!不能讲的话就不要讲。”那样子惟恐我们说错了一句话。大年三十说错了话是很不吉利的。
  记得奶奶对我们说过这样一件事。大约是舅舅家的一位亲戚,他有个三岁的孙子,过年守岁的时候,爷爷坐在睡椅上,在炉子上温了一壶酒。小孙子看见了,就对爷爷说:“爷爷,你的腿不要抻啊,腿一抻,壶子就会翘的。”爷爷一听大惊失色,再也没有心思喝酒,连年饭也没动筷子,心里老想着“腿一抻,胡子一翘”的那句不吉利的话。当然全家人也跟着灰头土脸的,年过得不痛快不说,爷爷更是心事沉沉,不久就积郁卧病在床,没到立夏竟然无病而终。我当然不相信一句话可以把人说死,但看大人们说起那事的严肃样儿,自不敢说错一句话。
  吃年夜晚又叫吃团圆饭。一家人围在一起乐呵呵地喝酒,连小孩子也得喝,不过小孩喝的是那种甜酒汁。吃年饭很有讲究的,“团年”必须从半夜开始,一直要吃到初一天亮,所以平时哪个孩子吃饭吃得慢,大人子就要骂:“你团年呐。”
  在我的记忆中,每次吃团年饭,都是妈妈把我从火厢里拽起来的。每次开始守岁,总是很兴奋的,夜空中不时闪亮着礼花,远近不时传来爆竹的脆响,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气,何况还有多种零食给陪伴着。但到了半夜,瞌睡虫就找上门来,人就不时打着哈欠,眼皮儿就像沾了浆糊,怎么也撑不开。最后终于支撑不住,只好睡在火厢里。因此每次到了吃年饭的时候,总是被妈妈从梦乡中拉回来,人还糊里糊涂的;那么多好吃的菜,就像俗话说的“乌龟吃荞麦”,可惜都没吃出个滋味来。
  爆竹声声辞旧岁。天亮了,新年也就到了。
新年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长辈拜年。那时拜年并不像现在那么敷衍。长辈高坐堂前,儿孙们一个个按着次序,双膝下跪,额头着地叩三个头,这才叫拜过了年。不过,我们都很喜欢,因为拜过年后,每位长辈都是要给压岁钱的。这可是一年中收获最大的时候,小伙伴凑到一块,总会骄傲地数着自己的压岁钱。
  刚开始过年的几天,大人们都忙着拜年,一个个包着雪枣酥糖的纸封子是过年前就办好了的,上面还有一张红签。还有更客气的,是用印刷精美的纸匣子装的,再提上两瓶酒,一块肉,就算是拜年的礼品。当然拜年也有讲究,按照顺序“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我们小孩子也喜欢跟着大人去拜年,一是凑热闹,二是有东西吃,有时还可以得到压岁钱。但拜年也是很麻烦的事,规矩很多,每到一家,主人总是先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甜酒冲蛋,富有的人家还会放上荔枝红枣圆蛋。跟着大人拜一天年,肚子总是撑得饱饱的。
  当然,过年也不是家家户户都大方的。俗话说穷人子怕过年,他是怕多种应酬。比如说,人家上门拜年,总得摆上几个碟子吧。有钱的人家摆上一桌子碟子也不费劲。可家里穷的,就摆不出来。有一次我跟爸爸到一位远亲家里去拜年,走进低矮阴暗的房子,主人热情地端上了好几个碟子,中间小碟里摆的是酥糖、雪枣,旁边大碟里是花生蚕豆红薯片。我刚伸手去拿酥糖,却发现酥糖用绳子串在了一块,爸爸看见了,连忙打了我手一下,我这才发现主人尴尬的脸色。
  从远亲家里出来,爸爸就教训起我来:“你这孩子,家里酥糖不有的吃吗?”可我还是茫然地望着爸爸,为什么有绳子串起的酥糖?爸爸这才告诉我,这叫摆食,是不能吃的。原来穷人家买不起茶食,只是拿出来做做样子的。后来我才知道,有的农村连过年吃的鸡和鱼也是摆食,来了客端到桌子上做做样子的。
  拜年的程序延续到初五初六,算是告一个段落。俗话说“拜年拜到初七八,洗了坛子浪净塔。”于是人们又开始准备闹花灯了。
  最忙的当然要算纸扎铺,各家各户都要到纸扎铺里定做灯笼。我家附近有一条小巷子,人们称它“灯笼巷”,住的全是纸扎匠。每年这时候是他们最忙的时节,巷子里到处挂着灯笼。
  扎灯笼的材料是年前就准备好了的。竹子、浆糊、各种色纸,一应俱全。我最喜欢到纸扎铺里,看匠人们扎彩灯。他们先把一根根楠竹锯去竹脑壳、竹尾巴,再破开,除去竹黄,又把竹青破成篾片、篾条,再用皮纸条儿把篾条扎成各种造型的灯笼架子,然后糊上各种颜色的纸,很快就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彩灯,有栩栩如生的猪灯、羊灯、鸡灯、鸭灯、青蛙灯、蝴蝶灯,也有南瓜灯、莲花灯、百合灯、玉米灯,五彩缤纷地呈现在你眼前。我最喜欢的是跑马灯,八边形的灯笼里,纸剪的小人儿骑着马竟会神奇地跑动。那时小镇上的全利绸庄、同济堂药店、和记金号门前,都有跑马灯。我常常痴痴地仰望着跑马灯,想不通那些纸马儿为什么会跑的。
  好不容易等到正月十五,店家们忙着准备鞭炮和红绸子。各家各户大人小孩子匆匆吃了元霄就往大街上跑。大人们早在街道两边摆起了桌子椅子等着看灯。两边店铺的骑楼上更是人满为患。我们这些不安份的小把戏却像游条子鱼一样,在大街上,人丛中,窜来窜去。
  傍晚时分,天边的彩霞尚未褪尽,性急的队伍就上街了。“来了!来了!”随着一声尖叫,大街两边的人群开始骚动。耳边果然隐隐约约传来阵阵锣鼓声、间或还有“通”一声铳响,只见灰白的天空亮过之后,地也随着动了起来。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舞动的流星。几个大汉腰扎白罗卜澡巾,手里握着一根系着铁丝织成的小炭篓的绳子。奋力地挥甩着,把烧燃的木炭甩得毕毕剥剥火星四射,夜空也随着晃动起来。接着是手拿响篾的队伍,拼命地摇着手里的响篾片,“啪啪啪”地脆响着,为后面的队伍驱开一条通道。
  接下来是彩灯队、高跷队,扮成的各种戏剧人物踩着一人高的高跷,鹤立鸡群似的走过来,他们中有武松,有关羽,有唐僧,有孙悟空,还有苏三起解。接着是由一条大竹缆子围成的一个圈,四周许多彪形大汉架着。圈子里是打扮得鲜亮夺目的演员。体面的店家连忙用竹竿挑着鞭炮在半空中炸响着,表示接灯。只听一声哨响,圈子停了下来,最先上场的是采莲船。只见打扮鲜艳水亮的采莲女,娇滴滴碎步上场,一边摇着采莲船,一边唱着:“采莲船呀哟哟,划得快呀呀伙嗦。采莲蓬啦呀喂子哟,来拜年呐哟喝……” 
  大家最爱看的,是地花鼓:一对男女,女的娇艳动人,男的鼻子上涂着白粉,他们一边唱着“正月里来正月正,夫妻双双去观灯”,一边风趣地打情骂俏,很受观众欢迎;及唱到“妹妹子呀咿呀伙嗦”时,全场会随声和唱,场面热烈。当然最受欢迎的是渔翁戏蚌,一般打扮成蚌壳精的都是几岁的小娃娃,一直天仙般地坐在成人的肩头上。待人将花花绿绿的蚌屋从打杂人的头顶上取下,然后竖立着一张一合,小蚌仙躲在屋里羞答答地又笑又舞,惹得打渔人围着蚌屋喜形于色,最后一网将蚌女连同蚌屋一起打下来。尽管这故事情节十分简单,而且妇幼皆知,但观众却百看不厌。
  接着是舞龙和舞狮的队伍,舞龙和舞狮代表着喜庆欢乐平安,因此家乡凡有喜事都会舞龙和舞狮。耍狮子的要经过特别训练,一般都有武功,平地上耍狮自不必说,还有的要在小小的四方桌上翻滚。舞艺精湛的甚至可以在木椿上跳跃自如。
  耍龙的讲究更多。过年的龙,分摆龙和耍龙两种。摆龙很有气魄,有的长达几十米,且制作精细,一般都用红色或黄色的绸缎制作。龙头很威武,描绘精细。这种龙是造势的,给人观赏。耍龙不同,用结实的布料做龙身,龙头较小且不易破碎,这种龙是专门耍的。只见导龙者舞动手中的龙珠。耍龙就会跟着上下起舞,就像蛟龙闹海,习习生风。因此耍龙是观众最喜欢的节目。记得小时候为了看龙,会赶上十几里路。
  舞狮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江南塞北都可以见到。但家乡过年耍春牛却是独有的。这种耍牛本是上乡人特有的节目,移居到小镇的宝庆船民就把它带到了我们的江南小镇。我记得耍牛就三个人,两个人装牛。一个当牛头,牛头是用竹木架子做成,两只长长的角格外突出。牛身就是一匹白布,牛尾有个小骨架,由一个人掌着。耍牛很简单,实际上就是春耕劳作的戏剧化,连“喝叱叱”的唱腔也与实际生活没多大差别,主要表现了人们对勤恳劳作的牛们的尊敬。
  最令人心动的是虾子起拱,这是家乡独有的娱乐项目。那种用木头架子和竹篾片扎成的虾子,至少有二十米长,用整匹整匹的白布撑起来。虾子的眼睛就有水桶大,一根根大楠竹做成的虾须就有十多米长。几十上百个头扎白毛巾的汉子,拥着那个庞然大物走过来,人群止不住一阵欢呼。这时候,大的店家为了讨一个吉利,早就准备好了鞭炮和彩绸。因为在家乡,起拱就是兴旺发达的意思。看见大虾子来了,就有人跑过去,把彩绸系在虾须上,并放起了鞭炮。每当这时,人们就会发出一阵欢呼:“虾子起拱哟!”于是虾头一声哨响,大虾子停下来,随着一二三的号子,按照各自的分工,抓虾须的往上耸,把虾腰的往下压,掌虾尾的向上送,然后同腔合板一声吼:“虾子起拱罗!”近百人的队伍同时朝各方使劲,巨大的虾须朝天竖了起来,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天动地的喊声。鞭炮声,欢呼声,雷鸣一样,观众潮水一般涌向大虾子,声浪差不多把一条街都要抬起。
虾子起拱的魔力把闹花灯推向了最高潮。
  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小镇上的人又开始忙着各自的生计。而我们小把戏又开始等待着下一个新年了。
  • 上一篇文章: 糖人爷爷

  • 下一篇文章: 小巷深处吆喝声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