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old.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有一个春天叫昆明
作者:湘 女     来源: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点击数:

  对昆明的感觉从进云南就看得见,摸得着了。
  一路丰润清峻的山河,提示着你在向一个春天靠近。
  天很蓝,仿佛近了许多。树木花草都很鲜活,不分季节地蓬勃生长。山萦水绕,高峰盆地,每一个角落每一片山野都显示着春的魅力。
  一大片粼粼波光,映出一大片隐隐城廓,那座四季如春的滇中大城昆明,以近两千米的海拔高度,矗立在高原的阳光之下,滇池之滨。
  这里山多。自川西鲁南山脉延伸而来的珙王山系,与滇东北乌蒙山脉连接的梁王山系,恰似两条有力的臂膀,环绕起一个大湖,又拥抱着整个昆明。山峰的海拔落差从四千余米到六百余米,造就了昆明境内险峻跌宕的地势。登高四望,由东到北,由西到南,山山相连,群峰林立,山与水的精魂灵气,孕育出一个风光绮丽的昆明。

昆明的“海”

  大自然对昆明的慷慨不仅是山景的赐予,还有一份水色的馈赠,那就是滇池,一个茫茫五百里的高原“大海”。
  民间传说滇池是昆明坝子的小黄龙从东海引来的水,小黄龙后来化成了长虫山,永远守在滇池畔,又说滇池是一个盼夫的女人的泪,女人也化成了睡美人山,躺在滇池旁。
  眼前的滇池朴实无华,素面淡妆,于烟霭云气中安详恬淡。
  突然就有了一种亲近之感,听轻涛泊岸,犹如絮絮低语,这时的滇池已不仅仅是湖的概念,更像是一位久违了的亲人,与我,与所有走近她的人,尽享一份温存。
  最早的滇池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大约在距今二亿多年前,云南贵州一带是一片汪洋,史称“滇黔古海”。
  在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碰撞、漂移和震撼中,海水迅速流逝,陆地轰然隆起,崭新的云南高原耸立西南,昆明湖盆出现,其间孕育滇池的雏形。
  滇池以其浩大空阔的气势出现的准确时间,大约在340万年前,那时滇池水域辽阔,茫茫无边。三万多年前,滇池方圆遥遥近一千多平方公里,水位高于当今100余米。
  到了唐宋时期,滇池水域有五百多平方公里,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滇池还有着“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淼淼英姿。
  今天的滇池,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平均水深不足六米,总面积为古滇池的5/1,水量也仅为古滇池的2 %,然而,它依然是西南最大最美的高原之海。
  滇池从来都不寂寞。
  滇池以她丰腴富足,给人们带来舟楫之便,渔田之利,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
  沿湖走去,到处波光潋滟,水色四溢,湖畔千顷田园,绿意盎然。湖水深处,鱼虾嬉戏,老渔夫说,滇池的鱼有四十多种,鲤鱼、鲫鱼、鲢鱼、草鱼、湾丝鲶鱼、乌鱼、白鱼……以及珍贵的金线鱼和肥美的滇池螺。
  水鸟也很多,仙鹤,鹭鸶,雁,野鸭,水秧鸡,湖鸥,翠鸟,点水雀,小谷雀……大群春去冬来的西伯利亚红嘴鸥,也将这里当作了南方的家园。
  恐龙脚印,恐龙蛋化石及哺乳类古动物、各种水生物的化石,记载着滇池史前时代的喧嚣;古人类“昆明人”化石,大量石器、陶片、青铜器、金银玉铁及“滇王金印”的出土文物,以及湖畔无数的名胜古迹,记载着人类在滇池边从原始状态到文明时代的成长岁月。
  这里是古滇国的发祥地。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滇王国,一个在云南历史上闪耀着神秘光彩的古国,独领风骚500年。
  公元前三百年间,中原楚将庄跷率部入滇,见到滇池碧波荡漾,肥饶数千里,天上飞着孔雀,地上跑着牛羊,无数河流溪汊潺潺流淌,数不清的龙潭池沼闪闪发光。好一片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啊!庄跷赞叹不已,纵马扬鞭,围滇池驰骋一圈,降服了湖畔十多个小部落,自己做了滇王,楚军随而成了滇人。
  唐代宗广德年间,大理南诏王阁逻凤巡视到这儿时,一片汪洋扑面,滇池的浩大和富饶震慑了他,惊喜之余由衷赞道:“山河可以做屏藩,川陆可以养人民。”于是命王子凤迦异筑拓东城,滇池边有了早期的昆明城。
  从远古至汉、唐、宋、元、明、清……昆明的历史中,每一个时代都以一份抹不去的记忆,沉甸甸地印证着滇池所承载的欢乐与忧虑。
  物换星移,海阔云低,今天的滇池历经沧桑,依然保持着惊人的大美大气。生命源于水,平等的存在意义、相同的物质构造和生命链接,使昆明与滇池有了一种完美的和谐。
  滇池的美,是一种豪气的美,风情的美,犹如云南高原民族,憨实粗犷而又天真质朴;中国传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交织相融,于自然美中又折射出人类文明的神韵,形成滇池独特的气质:沉默而坚韧,宽容而大度,如同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辈一样可亲可敬。
  再走近一些,沉浸于这湖光山色中,仔细听,这个湖泊会以她特有的灵性,拨动你的心弦,让你想怀念一点什么,想诉说一点什么,也想像她那样奉献一点什么……

昆明的河

  盘龙江由北到南,一路蜿蜒,象一根结满瓜果的青藤,穿城而过,流入滇池。
  这是昆明最大的河,它的生命与滇池一样古老。
  从滇池迈步,沿盘龙江下游缓缓北上,一路田畴村落,人烟怡然。进入城内,花墙水榭,回廊曲径,盘龙江很耐看,步步是景,应接不暇,整个昆明的街景市貌,沿江排列、延伸……走在这样的河旁,似乎生命的河也跟着流动起来了。
  这江水曾是银色的,因为大理国王曾在江岸种满了素馨花,使江如银棱,芳香四溢。这江水也曾是明亮的,因为江岸繁华的夜市,万家灯火辉映。这江水会说话,不信,你看看那尊铜犴,只要水漫江岸,它就会吼叫。这江水还会告诉你,曾几何时,江上千帆如蚁,商贾云聚,无数船舶顺江而下,直入滇池;它指点给你看那些渡口和码头的遗痕,看班驳的宝幢,沧桑的古塔,古老的庙宇,牌坊……还有那些桥啊,双龙桥,得胜桥、护国桥、霖雨桥、鸡鸣桥……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典故,历史,传说,江水一样流淌。
  盘龙江流着,流着,忽而清静,忽而喧哗,岸上景物变化着,动荡着,缤纷如画。
  循绿踪翠影遂至源头,既是昆明市属嵩明县白邑乡,人称“滇源”。
  这里满眼是水的润泽,耳畔一片水声:潺潺、哗哗、汩汩、滴滴答答……浓绿山林间,古树幽潭,以每年一亿多立方米的喷涌量,激石泊岸,经盘龙江携入滇池。
  浓荫中有一个大龙潭,名青龙潭,潭水深而发黑,两条栩栩如生的青龙盘踞潭内,与一旁庙里那位一脸厚道的老龙王紧紧相伴。这里古风怡然,一块块古旧的石碑和牌匾,记录着昆明人对生命之源的呵护和赞美。
  这才知道滇池何以浩淼,也才知道昆明何以润泽,知道一条河对于一座城市何等的重要。
  先人尚有保护自然生态,爱惜大自然一草一木的传统美德,懂得顺其自然,领悟生物生生不息,相互依存的哲理。今人犹更懂得珍爱这生命之河了。

昆明的湖

  翠湖,体现的是一种淡泊优雅、含蓄矜持的心境。
  这座昆明名园,原是滇池的一条港湾,早些年因周围尽是菜地,而被称做菜海子,又因地上有泉流涌出,民间传说那里藏着九条蛟龙,故称九龙池。
  慢慢地涌泉成潭,积土成岛,就有风雅之人,栽柳植莲,培竹种花,又建亭台楼阁,土堤长廊,呵护出一个翠湖。
  翠湖养眼。满园盈绿,满湖滴翠,浓绿翠微,遍地诗文。湖岸的绿树就像漫出来的湖水,一波一波地蔓延开去,绿荫下凉气沁人。
  翠湖多雾。清晨,缕缕浮动的雾絮,袅袅地在水面流动。那雾会与人缠绵,在你的发间缀上细密晶莹的水珠,在你脸上留下了湿润的唇印。近年来,翠湖成了海鸥的天堂,漫天鸥鸟与游人嬉戏,那欢乐要从金菊灿烂的秋日延续到来年海棠怒放的阳春。
  翠湖之美,不仅仅是湖水花木和海鸥,还有周围的景致。
  明末清初,平西王吴三桂,曾夺去翠湖一抹翠色,盖王府,建洪化桥,想独享翠湖美景,可惜世事难遂人愿,吴王很快消匿,唯有翠湖依旧青翠。
  翠湖西畔的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事院校,建于1908年(清光绪34年),原为明朝沐国公练兵处。近百年的历史,这里培养了上万名爱国军官,涌现过朱德、叶剑英这样的著名革命将领。
  翠湖北面,紧挨湖畔的云南大学,古木参天,学风浓郁,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元朝。明清两代,这里是云南贡院。清康熙47年重修贡院,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一座至公堂。1922年,唐继尧创办东陆大学,既云南大学前身,并盖了会泽楼,那楼前高高的石阶,成了历代学子梦寐以求的登第之路。
  抗战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等中国名校的师生,跋涉数千里,来到昆明,建起西南联大。大批的名人学者汇聚翠湖边。闻一多,李公朴,朱自清,冰心,沈从文……他们的足音身影,还有那些年轻的革命者铿锵的脚步,至今还在回响。
  翠湖周围的文林街,青云街,文化巷直至学府路,云南师范大学,都是学风繁茂之地,沾了翠湖的灵气,越显出文采蔚然,才气横溢。
  翠湖东南角的卢公馆,也身世不凡。1949年12月9日,赫赫有名的滇军将领卢汉,在这里与蒋介石玩了一招“鸿门宴”,扣住几位企图以昆明为踞,同共产党抗衡的国民党军官,并宣布起义。卢汉的起义,促成了云南和平解放,翠湖目睹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
  现在的翠湖碧水依然,湖边很多精致典雅的茶楼,很现代也很休闲。在喧哗的闹市中,翠湖轻守着自己的一角优美,阴晴雨雪,翠如绿萝。信步走去,看晓雾初起,看朝阳东升,透过柳丝缝儿看被湖水染绿了的天,漫步曲廊幽径,穿行树荫花影,满眼里全是诗情画意了。

昆明的山

  五华山高居昆明城中,一峰独秀,旁边两山盘踞,为祖遍山和圆通山,山脚下翠湖绿波闪闪,所以昆明城有“三山一湖”之说。
  这是一座历史的山。从古到今,与昆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
  据说南诏时山上就有万寿宫,常有人朝山拜佛。公元1277年,云南王忽哥赤和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在山上建起了悯忠寺,塑了佛像菩萨,从此山上香火萦绕,钟鼓不断。公元1363年,一场突兀的战火使这寺庙毁于一旦,民众惋惜之际,却发现那山岚依然青葱,且紫云缭绕,华光栩栩。就有人说这是昌盛之景,吉祥之兆,于是重修寺庙,并正名“五华寺”,山也就叫了“五华山”。
  公元1402年间,几番调兵征伐叔父燕王朱棣而失败的建文帝朱允炆,仓皇出逃流落昆明,见五华山华美苍翠,秀拥莺绕,不禁勾起满腹心事,便在山上建起小朝廷,欲再理朝政。无奈大势已去,前程渺茫。可叹一朝帝王,只能居宫北望,万念俱灰,从此悄然隐匿。
  公元1662年,平西王吴三桂逼死明永历皇帝,又将五华山故宫装饰一新,变为自己的王邸。后吴三桂发动叛乱,改王邸为龙庭,自称“周王”,以“兴明讨虏”为号召,纠结福建平南王尚可喜、广东镇南王耿精忠与朝廷抗衡,直到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五华山才重得安宁。
  1911年重阳时,云南革命党人举兵起义,与清军殊死激战,占领五华山,五华山五华楼成了蔡锷的都督府,重命名为光复楼。1915年12月,蔡锷与云南唐继尧、李烈钧等人,竖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宣告云南独立,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并所向披靡,夺取了胜利……民国时这里是省公署驻地,公元1928年,龙云在这里登上了云南王的宝座,叱咤风云十八年。1947年11月24日,光复楼毁于大火,1948年2月27日重建,1949年5月31日落成。1949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在五华山宣布起义,由此揭开历史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五华山成为云南省政府机关所在地。
  五华山,历经了所有峥嵘岁月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和平年代的日新月异。
  站在五华山上,整个昆明城映入眼帘,一片片密集的房屋,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巷,那些余韵十足的古屋老宅,那些昂首挺胸的高楼大厦,拥挤中透着平实和温暖,繁华中显出太平与富足。
  对一座山峰的敬畏因此而生,想来人间那许多的奢望和野心,其实都是过眼烟云,终会调逝没落,永存的还是这山,始终以不变应万变的骄矜,注视着眼前的城市,眼前的人。

昆明的林

  昆明地区属石灰岩山地,亿万年的岁月打磨,造就了很丰富的喀斯特地质奇观。随意漫步,总能见到诸多奇岩怪石,圆通山上,群石如螺如髻,西山顶上,乱石嶙峋,如羊群散落。想来,若是将四围山上的红土揭开,该是一个怎样千奇百怪,嶙峋多姿的石头世界呢。
  还真的有凸现在地上的奇岩怪石,就在距昆明八十公里的路南县,这就是天下奇观石林。
  这里千石攒簇,变幻无穷,或拔地而起,或横空出世,或如狮象,或似刀剑,有的如山精石怪,张牙舞爪,有的像痴情男女,缱绻缠绵……
  石林的形成已有亿万年。在地壳变化的过程中,高原中部成片的碳酸盐在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下,经海水不断冲刷、溶蚀,形成了奇特的石林。只要仔细观察,你可以在很多石柱上找到一些特殊的凹涡或裂纹,那就是海水侵蚀的痕迹。
  挤在山民的小火塘旁迷糊了一夜,睁眼时,竟是朝霞满天,参差错落的黛青色的石头上,闪烁着一片姹紫嫣红的霞光。一堵石崖上,一大朵石莲花含苞欲放。
  攀上石莲,放眼一望,石笋、石芽、石柱、石屏,石壁……青石憧憧间,有湖,有瀑布,有洞穴,有深壑……一个个小水潭,像镜子的碎片,在迷宫般的石缝岩隙闪闪发光。
  突然一切都静谧了,一座秀巧的石峰,默默矗立,在霞光里呈现出一个美丽的剪影,有棱角的包头,盛满花草的小背箩……那是阿诗玛,一个活在民间长诗和故事里的彝族撒尼姑娘,因不愿嫁给恶人,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而受到人们喜爱。阿诗玛最后在洪水中化作青石,魂儿变成了回声,就藏在石林深处,你要是喊她,她会回应,悠长的声音传出很远很远。
  一个神话使石林有了生命,大自然的冷峻创造有了温柔的诠释。人们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寄托在沉默的石头上,于是,形峭骨立的石头柔和了,妩媚了,我的眼前,是摔跤的小伙,放羊的姑娘,牵儿带女的母亲,踽踽蹒跚的老人,还有牛羊,还有骏马……石林在人们的想象中,在火把节的狂欢中,在撒尼人的歌舞中,尽情展现出千姿百态的灵动与活泛。
  天上白云悠悠,地上奇石翩翩,天与地,云与石,过去与今天,传说与现实,都被自然镌刻在这石头上。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处,石林都有着不同的景象。我相信,给你一千次机会,你就能看到一千座别样的石林。

昆明的洞

  喀斯特地貌的另一个特征是溶洞。
  昆明的溶洞不是一个,而是一群,著名的九乡溶洞群。
  去九乡的路上,林木葱郁,万物硕壮,密林覆盖的山峦,藏着一个神秘的梦。
  忐忑走进幽深的洞穴,也走进了大自然的梦境。只见怪石琳琅,暗河深潭,瀑布流泉,一切遥远得令人眩晕,也喧嚣得令人震惊。
  细究石上的年轮,知道这个梦境从萌生到形成,历经了六亿年。
  六亿年,六万万个昼夜交替,二千多亿次的日出日落,大自然的这个梦何其长而何其离奇。跻身在石梦间,恍惚间自己也成了梦境的一部分。身着晶莹的石衫,头戴闪亮的石花,胸佩圆润的石珠,慢慢徜徉在石头的旷厅、窄巷、洞府、长廊……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造物主,以一种无法比拟的耐性和坚韧,取天地之精,积日月之华,不动声色地在地底酝酿着,雕琢着,忽儿是酣畅淋漓的大刀阔斧,于是有了粗犷豪放的雄狮白象,巨莲硕玉,神田虹桥……忽儿是细致入微的精雕细琢,于是我们又看见了石花石蕾,石笋石幔……一仰头,头上悬着压顶巨石,居然很随意地镶着道道石头的荷叶边;一低首,脚边碰到如卵秀石,竟会清晰地涂抹着斑斓的彩纹……突然那刀锋不经意地一转,幽暗中豁然绽开一条缝,一线蓝天在头顶闪烁。似乎还不满足,又是一划,划出一道深峡,牵出一泓碧水,还不忘在两壁种上浓绿的杂树花草,于是,深谷之中,清流悠悠,浓荫吐翠,乘上小舟,如从远古走来,心里充溢着对自然的敬畏和钦佩。
  请仔细看着地上的一株石笋,与顶上的一根石芽相隔数十米。它们不是静止的,从石芽顶端渗出的一滴水珠,十分缓慢地滴落,凝聚在石笋尖上,它们要经过亿万年的滴落,慢慢连接成一根石柱。自然的永恒,人类的瞬间,十分明确地威慑着你,让你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突然就很惶惑,感到了人生的急迫和生命的短暂。
  每一个人都能在九乡溶洞里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美,因为这个扑朔迷离的自然之梦,能告诉人们来自水文,生物,气候,矿物,动、植物以及人类发展历史等诸多领域的丰富信息,能使人们去细细琢磨其间科学的真谛。

昆明的房

  这里说的是一幢铜铸的房。
  那座铜房子是从山上长出来的。
  不知为什么,第一眼看见金殿,我就有了这么一个感觉。
  昆明北郊鸣凤山上树木森然,据说过去山上有鹦鹉,啼声如凤鸣,一群群栖息树上,象大朵的花。而今已见不到鹦鹉,只有成片竟相怒放的山茶、玉兰、杜鹃花,绿林中飞檐翘角,掩映着道教古建筑群4宫10殿。昆明人喜欢到这里游山,赏花,看金殿。
  登鸣凤山,过迎仙桥,走数百米山道,经三道“天门”牌坊,可以看到太和宫。
  太和宫的中心建筑,就是金殿。
  这座玲珑剔透,雕刻精美的古铜道观,铜柱铜瓦,铜墙铜壁,铜檐铜匾,铜象铜台,铜炉铜桌,就连铜阶上那杆七星旗,也是铜铸的。数百年前的工匠们,将云南的铸铜工艺挥洒得淋漓尽致,精细的制作和完美无暇的雕镂,为昆明留下了一件无比精致的艺术珍品。
  昆明人喜欢称金殿为铜房子,铜瓦寺。
  最早的铜殿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由巡抚陈用宾用数万斤紫金铜,仿照中国武当天柱峰金殿建造。名“太和宫”。明崇祯十年,被云南巡抚张凤翮移至宾川鸡足山。
  现存的金殿是清康熙时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重建的,整体长、宽7米余,高6米多,重达250余吨,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好的铜铸古物。
  明末清初,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又联合清军,与李自成起义军争夺政权,击退农民军后,在清顺治帝指使下,南下四川,云南继续镇压、迫害农民军,直至逼死永历帝,摧垮大西李定国农民军,被封了平西王,总揽云南、贵州军政大权。这个野心勃勃的人,又以云南为据,屯粮积银,招兵买马,想另立江山。公元1662年,康熙帝着手“削藩”,缴了他的印,罢了他的官。这一下捅了马蜂窝,吴三桂立即联合福建平南王尚可喜、广东镇南王耿精忠等武装叛乱,一战八年,迅速占领云、贵、川、湖南、广西、广东、福建、陕西、甘肃等地,提出要与康熙帝平分天下,并于公元1678年在湖南衡州自立周国,称起了皇帝。
  就是这个翻云覆雨的吴三桂,造孽太多,杀人无数,自己对自己都感到恐惧,惶惶中想建金殿,以图“欺天邀神”,洗清罪孽。清康熙21年(1671),吴三桂在原址上建造金殿。据说金殿落成之日,鸣凤山上金碧辉煌,光可耀日。但这辉煌没能挽回吴三桂可悲的结局,公元1678年,康熙帝调兵谴将,平息“三藩之乱”,做了半年皇帝的吴三桂暴病而死。
  岁月流逝,风霜雨雪,金殿褪尽华彩,返朴归真,占了鸣凤山流泉雾露的滋润,又有满山奇花嘉木的烘托,这铜房子,竟与周围景色浑然一体,宛若天成,令人心醉……

昆明的崖

  越是边地僻壤,对文化的渴求就越是强烈,对文化的崇拜也越是精诚。
  这崇拜和渴求表现在很多民间艺术上,就显出了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西山龙门传递给你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滇池之西,由碧鸡、太华、罗汉山构成了一溜美丽的剪影,人称睡美人,一段悠远的爱情传说,西山就有了很浓的诗意。这里绿树葱茏,云南松林,华山松,滇青冈林遍布,道观佛寺隐现其间,琉瓦红墙,晨钟暮鼓,是一片难得的幽静之地。
  从滇池边的古码头高跷上西山,过华亭寺、太华寺,经九层十一阁的道观“三清阁”,那危崖峥嵘处,就是龙门。
  一条石头通道,从孝牛泉“别有洞天”起,到罗汉山崖的“慈云洞”,一路诗碑崖刻,雕栏凿柱,至达天阁,曲曲拐拐六十来米。那石道、石窟、香炉神龛,龙凤云纹、楹联碑刻,牌坊神像、全是在天然绝壁上,一锤一锤凿成。
  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叫吴来清,昆明人,家住西山下滇池边。他是石匠,也是道人。很难说清他的初衷,但我想,道清而心静,在众人观绝壁对自然惊叹时,他却在绝壁上看到了能与自然景物相媲美的境界。也许就在那一瞬间,他明白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尽管这个追求对一个普通人来说,犹如移山填海般艰难。
  为了这个境界,他耗去了十五年。十五年,自然的一个瞬间,生命的一段华彩,创造一个奇迹所需要的时间。很难想象他的艰辛,那云雾间,一个瘦小的身影,贴壁蛇行,凿石刻崖,崖上是青天,崖下是红尘,唯有他悬于崖间,以一种沉着和坚毅,雕琢着心中的仙境。
  就在雕最后的“魁星点斗”时,稍一闪失,魁星的笔尖被凿断了。相对那么庞大的一个整体石刻,这笔尖,实在是一点小得不能再小的瑕疵,然而,这个执著的人,竟然无法容忍自己的失误,一纵跳下了石崖。
  拾级而上龙门,抚摩着那一点点的凿痕,想着这寂寞高崖上曾经响过的锤罄声,想着一位与寂寞相伴十五载的石匠,想着他最后的仰天长哭,想着他那非以生命而不能完善其业的悲壮,心中竟是万分的景仰。
  倚龙门,居高轩,远眺滇池,海韵天籁。我是凡人,远没有一名乡间石匠对理想的痴迷。感动我的是这个人,他的生活目的是那么平凡单纯,他的生命意义是那么惊天动地。
  龙门寄寓了人生的另一重涵义,有一个人在那儿俯视着我们。

昆明的寺

  大师叫黎广修,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县)人,民间雕塑家;罗汉是彩塑,五百个,聚居在昆明玉案山上的筇竹寺,出自大师之手。
  清光绪九年(1883),黎广修应筇竹寺长老梦佛之邀,来到筇竹寺。
  一看到那玉案山绿荫匝地,古木参天,黎广修便暗暗称奇,果真是佛天宝地。关于筇竹寺的传说也吸引了他。在一千多年前的大理国时代。那时昆明被叫做鄯阐府。一天,有两兄弟为追一头犀牛来到山前,犀牛未见,却见有和尚披袈持杖隐现云端。待他俩攀上山顶,云散人无影,唯见地上插了几支竹杖,转眼便一片青翠,乡人悟到这山藏禅机,便在此地建寺,取“筇竹”为名。
  从元初建寺至明宣德,清乾隆、光绪年间,筇竹寺经多次重修扩建,成了昆明香火鼎盛的名寺。黎广修此次来,将为筇竹寺增色添彩,塑造五百尊罗汉。
  这是一项大工程。这位民间雕塑家和他的几个助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这项工作。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这是黎广修为自己写下的楹联。
  古代艺术家,大都来于民间,有着很现实的创造精神。黎广修心里的佛,就是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乡里乡亲。他曾守侯在茶馆里,观察着形形色色的行人,与他们交谈,捕捉他们的神态气韵,认真地加以研究,并记录下来,作为素材,激发自己的艺术灵感。
  从清朝光绪九年至十六年(公元1883—1891年),黎广修和他的几个徒弟足足干了七年。人物的设计,位置的排列,颜料的研磨,衣裾的线条,合泥、托胎、起塑、绘彩……
  来自民间的生活和创作,使黎广修的艺术创作风格独特。他能洞察寻常百姓的情感和灵魂,熟稔得可以辨别出他们每一点细微的变化。据说在塑像过程中,这位黎广修曾去找当时的云南总督岑毓英,希望能得到一些资助。岑毓英面有难色,想推脱又犹豫,这时黎广修手捧一小泥人给他看,那神态那面貌竟惟妙惟肖。原来就在说话之间,黎广修已经在袖中捏了个总督大人。这一下岑毓英大为惊讶,钦佩之余,竟真的拨了款项资助。
  当五百尊罗汉出现在筇竹寺时,所有的人都被那栩栩如生的形象惊呆了。
  每一个人都看到了自己。那如真人大小的五百个罗汉,那么传神、细致、亲切,逼真,有的张狂,有的沉静,有的敦厚,有的睿智……衣袍裙带,鞋袜杖帽,高矮胖瘦,老小善恶……完全是烟火人间的众生百态。
  那洗练明快的中国泥塑技法,那富于情趣,夸张浪漫的罗汉形象,在带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留给人们更多的是艺术生命力与亲和力,宗教色彩反而淡了许多。
  心既是佛,心到佛到,心想事成。古寺因大师而扬名,大师因古寺而永恒。
  你相信吗,去筇竹寺一定要去数罗汉。按你的年龄数,数到的那个罗汉一定会象你。
  五百尊罗汉,分别排列在筇竹寺大殿两旁,和天台来阁、梵音阁。分出了上中下三层,上下层多为座像,中层几乎全是立像。我不懂昆明人数罗汉的规矩,自己随意地从边上开始数,正数,反数,按实际年龄数,按虚岁年龄数,按竖排数,按横排数……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每次数到的罗汉相貌迥异,神态不一。先是数到一个长眉罗汉,满脸含笑,很知足的样子;第二次是个白脸和尚,面善,微闭着眼睛在想着什么事;再一次,数到了一个怒目金刚,眼睛瞪得溜园,双手握拳,不知何故在大发雷霆……边数边看之间,仿佛到了街市,融入了一群市井百姓中,满眼里尽是似曾相识的人,看他们嬉笑嗔怒,听他们家长里短,令人很开心也很惊奇。
  突然就悟到了大师的高明之处,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融于民间造型艺术,摒弃世俗对佛的虚构和臆想,以自己的心灵传情达意,让你在神秘中一览民间凡人风彩,在佛界寻得人世的平衡与满足。

昆明的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城西南滇池傍,与岳阳楼、黄鹤楼、腾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名楼。
  大观楼所在的位置,原是大观河入海口。明代镇守云南的沐氏家族曾在这里建花园,清康熙二十九年(1696),巡抚王继文在这里盖起了三层楼阁,赋名“大观”,又因风景秀丽而倍受人们喜爱,此后常有昆明文人雅士会聚楼上,饮酒赋诗。1857年,大观楼曾毁于战火,1864年重修。到了1940年,又在楼前池中仿建西湖“三潭映月”之景,解放后直到现今,大观楼成了昆明的一大景点,以其古色古香的楼阁和闻名天下的长联而引人入胜。
  大观楼前的孙髯雕像,不知是不是象他本人,与他对视,却真的能从那凝望的目光中感受到一种孤傲和忧虑。
  站在大观楼上,远方空灵飘逸,云水相连。静静的滇池水,仿佛处在一种追忆之中,骤然间一声长叹穿越时空,我听到了一个苍劲的声音,在云天回响: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业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一刹那,竟是热泪长流,为那绝美的景色,为那忧虑的情怀,为那个早已远去的人……
  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代的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谕“万树梅花一布衣”。这位昆明寒士,博学多才,饱识诗书,却家境清贫,一生忧郁。
  大观楼是昆明文人雅士常聚之地,面对滇池,秀才们才思潮涌,好诗好词脱口而出,但多是抒思古之情,咏风花雪月的平平之作,象滇池浪花一样转瞬既逝。
  而孙髯面对湖光山色,却无法神闲气定,境遇的坎坷,命运的不平,对江山对黎民的殷殷之情,海阔天空,古往今来……他任由思绪如一匹脱缰野马,在山水间驰骋。他看滇池,想历史,悟人生……无尽的愁绪和忧思,象酒一样酿成了浓浓的激情。那如天气魄,悲悯情怀,喷薄而出……
  长联一出,震惊文苑,昆明书法家陆树堂随即书出,挂在楼前,让人传诵;清光绪十四年(1888),云贵总督岑毓英托赵藩将长联以工笔楷书刊刻在木联上,现在的长联蓝底金箔,系以紫铜制作,成为大观楼一景,游客观赏诵读,赞赏不绝。
  一世贫寒的孙髯翁,留下一阙长联,在滇池的湖光中尽享不朽风流。
  漫步滇池,边吟边走,却久久无法走出长联的意境,无法走出孙髯翁的视野……

昆明的人

  从滇池到海洋的路是一个人走出来的,那个人就是郑和。
  郑和,乳名三宝,回族。公元1371年生于云南昆明滇池畔。于1405至1433年间,率船队七次远航出海,历时28年,达30余国……
  郑和的出生地在滇池西南岸,昆明晋宁县的昆阳古镇。
  六百多年前,这里是滇池南岸最大的渔港,人们的渔业捕捞历史可以追遂到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随着庄蹻入滇,这里的渔业便开始兴起。秦汉、三国、唐宋、南诏至元明清……历经数朝数代而不衰。这里渔村密集,舟船竞发。从事捕捞的渔民、船只以及每年的鱼产量,是滇池沿岸最多的。
  这里同时也是云南内河最重要的航道,有着众多的码头和渡口,每天数百艘木船穿梭湖面,各方官商客旅舟楫而来,扬帆而去。仅昆阳渡口的客货运量,就占了滇池航运的一半。
  完全想象得出这里当年的繁华和喧闹,水运的通畅,驿路的发达,行商走贩,船队马帮,南来北往,东行西去,郑和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去过圣城麦加朝圣。外域的传说,远方的诱惑,贯穿了郑和的整个童年。这个喝滇池水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捕鱼,会划船,会对滇池之外的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梦想。
  天空湛蓝,湖水碧绿。站在当年的港口,湖滩和芦苇替代了远去的喧哗,眼中依稀飘荡过许多船只,木帆船、小拨船、大、小蓬船、加帮船、双桨采船、合子船、梭镖船、虾船……一艘、两艘……白帆和绿水仿佛从天外涌来,又向天外飘去。
  只有滇池的这份壮阔和丰厚,才熏陶得出一个敢于七下西洋的伟大的航海家。
  公元1381年(明洪武14年),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统帅江南将士30万出征云南。明洪武15年,三宝被掠南京,时年十二岁。
  今天的晋宁欣欣向荣,徜徉在那些煦攘的街巷里,寻觅着关于郑和的点点滴滴,那些古旧的老宅、凋零的水井,窄窄的青石板路和矮矮的土墙,都淹没到高楼的阴影里去了。
  找不到那个叫三宝的孩子的家,但我看到了他的船。城中月山上那幢船形的高楼,就是他正要起航的宝船。站在楼船上,可以尽眺滇池,那如海的空阔,那飘摇的船影,依然能牵动一个远航之梦。

  沉醉于昆明山水间,总是意犹未尽。象当地的少数民族一样,我也相信这里的万物有灵,目光所及,无论是山,是水,是人,是树……所有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生物、景物,都洋溢着一种灵性。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灵的融合,赋予了这山这水多元的涵义。体验昆明灵性之旅,回归自然山水之情,在感受着喧嚣的现代生活时,寄情于山于水,去寻觅一些正在模糊的东西,比如理想,比如浪漫,比如美好,比如梦……

  • 上一篇文章: 一缕风,一片叶,一个梦

  • 下一篇文章: 与秋虫为伴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