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www.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自传体儿童小说书写的厚度与难度:谢倩霓“薄荷香”系列成长小说研讨会纪要
作者:徐静静、鲁程程、张瑞、童潇骁、严利颖     来源:中国儿童文化研究网    点击数:

  2014年4月19日,在我院二楼会议室,召开了谢倩霓"薄荷香"系列成长小说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系红楼儿童文学新作研讨会的第十五场。本场研讨会首次就未出版的小说书稿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围绕"自传体小说"的创作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2015年1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谢倩霓新作"薄荷香纯美成长小说"三种,包括《一个人的花园》《总有一朵微笑》《一路遇见你》。这套书累积了谢倩霓深切的童年记忆,以朴实细密的生活细节展示一个小镇女孩的成长,探索女孩成长的生命密码。

  一、自传体儿童小说的童年书写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本次研讨会将研讨两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书还未出版,且作者正在进行第三部的写作。将作品批评前置于出版之前是一个创举。作家调动丰富的生活记忆创作的这部作品,为我们从多角度进行探讨提供了可能。
  周晴(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
  在红楼举办的沈石溪作品研讨会,让我感受到了批评者与创作者的真诚互动。红楼系列研讨会倡导一种独立、纯粹、真诚、直率的批评风气。这对儿童文学批评来说是一种方向,是一股清流,感谢方老师的付出和智慧。
  谢倩霓具有很强的编织故事能力,这部自传体小说,是她的自我挑战,其中描写友情与亲情,成长的领悟与秘密,细荷的个性,都是很成功的。从事出版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儿童文学给孩子带来什么?读者可以通过书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审美地看待人生,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阅读可以促进人的情商发展。作家真实的记忆是有感染力的,正所谓"童年照耀未来"--这是我们看好这本书的理由。
  但作为出版人,我也担忧:作品带有很明显的自传色彩,时代烙印,现在的孩子接受吗?乡土气息的俚语,会不会增加阅读的难度?自传体儿童小说的写作未来在哪里?
  钱淑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说,经典要跟读者的经验建立联系才有意义。作品深深打动我,因为它呈现的童年时代跟我有强烈的共鸣。我概括出这两部作品的三个关键词。
  一是"看"。细荷在用心"看"世界:妈妈纳鞋底,奶奶干活,木工刨花……就如《城南旧事》里的小英子。这动作体现了细荷细腻的情感,天真的眼睛,善良温润的心。二是"欢喜"。作品中也描写苦难,洪水、亲人病痛与死亡……但细荷欢喜地生活着。这种淡淡的味道是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品较少见的。细荷的童年并不完美,她仍欢喜地爱着世界。三是"闹不明白"。孩童对成人的世界总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作者敏锐地抓住并刻画了孩童对世事的懵懂状态。正因如此,这部作品是当下儿童文学创作中特殊的、可以感动读者的作品。
  但掩卷深思,再三揣摩,我也发现作品中有的地方还没有到写到更纵深处。
  在回忆性小说中,似乎作家们书写着共同的、公共的生活经验,社会活动、家庭生活以及童年游戏总是相似的。作家的审美也是公众的。作品中描写妈妈、潘老师的美丽就是那个时代公众的审美。属于作家的个性化审美是什么呢?
  谢倩霓作品中有很多细节,写发大水时,舅舅挑着箩筐将细荷和妹妹挑回家,一路上不停换肩膀,细荷在箩筐里晃过来又晃过去……这是很棒的。但有些细节仍是风景化的描写,作家应将笔墨放在主人公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知上。
  萧红《呼兰河传》第一章第六节里有关于"卖麻花"的场景描写,将物质匮乏年代人们的生命力,对物质的追求、渴望,以及大人对孩童的干预写得既幽默又触动人心。第七节描写贫穷人家对吃豆腐的渴望,也细腻而深刻,这些细节是可以跨越时代的。
  作品如何唤起当代读者的共鸣?细节的深度挖掘或许是一种渠道。儿童文学作家在描写人生经验的时候,是否该把外在的描写升为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传达呢?

  二、散文化小说的结构与悬念设置
  韦苇(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谢倩霓在写了一系列少女小说后创作这部作品,或许源于一种焦虑:作家急于告诉当代的孩子,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这两部小说是那个时代的文学档案,但是文学档案和一部好的小说作品还是有距离的。作为一部小说来说,完整构思、悬念是必要的。而这部小说的结构是松散的,像肖定丽的作品《永远的小豆子》就比较好读。
  谢倩霓(儿童文学作家、《少年文艺》执行主编):
  没有设置悬念是有原因的。有悬念的小说我已经写了很多;葫芦串式的小说我也写过。我希望有一个突破,凭借描写一个孩子内心的成长、情感的变化将故事串起来。
  孙建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
  肖定丽作品中呈现的童年生活有比较多虚构的成分,谢倩霓的这两部作品是还原彼时情境的作品,我不建议改为葫芦串结构。
  这两部作品不追求故事矛盾冲突,强调内在的节奏。诗意化的作品怎样吸引读者?我建议把那个时代的新鲜事展现出来,弥补故事的可读性。但如果作家能将当时的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使读者看不到痕迹,作品就可以更好读。就像《窗边的小豆豆》这部自传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巧妙地让故事发生在巴学园,彼时童年的畅快和自由和现在孩子的生活形成了冲突和对比。
  谢倩霓原来的作品我有比较突出的印象:诗意,灵性,机智。这两部作品中也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如描写细荷跟着奶奶去做客这段是儿童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儿童心理。  
  还有这一段:"突然,细荷在人群中发现一双黑漆漆的眼睛,正目光灼灼地盯着她呢!是齐学军!咦,为什么这个讨厌的细崽俚也在这里?他也是跟着他家大人跑过来做客的么?细荷倏地收回自己的眼光,一颗心怦怦跳起来。讨厌!在家门口进进出出的老要碰到不说,怎么跑到河背来还要碰到呢!烦人吧!可是……可是…… 在一大群陌生的大人堆里突然发现了一个自己认识的人,这样的感觉……是不是也有一点点高兴呢……"
  这段文字将细荷的心理惟妙惟肖,性格跃然纸上,且描写推动人物关系和情节的发展,非常精彩,这样的心理描写应更多一点。
  韦苇:《绿山墙的安妮》就是写生活,没有悬念也很感人。
  谢倩霓:我特别想写成那种感觉。

  三、小说叙事视角的转换问题
  孙建江:第一部里的这一段:"过了好多年,细荷已远离家乡,在上海这座大城市朝九晚五……"描写细荷成年后发现,邻居陈公公给的白色圆球是他吃完药后特意留给细荷的玩具,作者跳出来说话,容易让读者困扰。
  方卫平:小说的整体视角是童年叙事,可是在第一部当中,大概有三处左右是作者跳出来叙述,这对叙事的浑然整体感是有破坏的。
  钱淑英:或许作者舍不得丢到这个细节,但是否可以放在小说后记当中谈?
  谢倩霓:正如韦苇老师所说,我有一种强烈倾诉的愿望。我觉得这样写,读者可能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会更深。
  刘绪源(学者、当代作家):
  我反而喜欢这个地方,我觉得这样跳出来叙述的地方不妨多一点。
  就像图画书《卢利尤伯伯》讲述女孩和补书匠之间的故事。最后一句说:"后来我成了一个植物学家,这本书我再也没有坏过。"这是作者插入的评论,但却让读者了解到卢利尤伯伯为苏菲补书这件小事影响了她的一生。
  生活不会把人生的秘密展示给一个人。只有足够细心,勤于思考的人,才有可能在事后发现"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迹象。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散文化的描写中,不要怕打破悬念。如果谢倩霓能够把童年那些风起青萍的迹象挑出来,将它们对细荷人生的影响写好,也是很成功的。
  黄密密(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三年级学生):
  对于读者来说,陈公公还只是一个刚刚出场的人物,所以读者会觉得"我激动得哭了"有点突兀。只有在阅读了陈公公和细荷之间更多故事后,读者对陈公公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感情认同。所以我觉得此处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还是不要有过多的流露。

  四、散文化小说的语言及其表现力
  赵霞(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米兰昆德拉曾说小说家有三种可能:讲述一个故事,描写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
  "讲述一个故事"是指悬念特别强的,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之类。"描写一个故事"典型的代表是汪曾祺、沈从文的小说。"思考一个故事"典型的例子则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燕娜·泰勒的《恶童》等。这两部小说属于第二个类型,不以悬念的紧张和情节的曲折见长,而以真实生活的美好打动读者。因此,我格外注意这两部小说中描写性的语言。
  第一部的描写性文字是很好的,清新而诗意。虽然有一些描写有冗沓感,如第一部25页提到补塑料凉鞋:"只要将一把割禾用的镰刀的刀头放到热烘烘的碳炉子里烧红了,用它将断掉的两头一烙,然后赶紧按在一起,断掉的两头就被牢牢地重新接起来啦。"
  描写性语言以干净利落、生动简洁为要。镰刀前的定语可以省略,"用它将断掉的两头一烙,"去掉"用它"动作感更强。连词"然后"出现在文章很多地方,可以省略。"断掉的两头"出现了两次。
  第二部的语言冗沓感有所增加。文中描写陈木匠的动作,很多描写都是偏口语化的。如"(陈博士)用左手大拇指揿住,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用力拉起绷直的墨线,再一放松,墨线就会在白白的木料身上弹下一根笔直的黑线了。"此处主语是陈博士,作者如果要突出小说中人物的动作,应尽量让物体成为主语,而非施加动作者,文字会更简洁。如汪曾祺描写木匠如何用刀,他将"刀"做主语:"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
  当然,小说必然要描写一个故事,而非一个场景。所以小说不管如何散文化,故事永远是它的核心要素。
  散文化的儿童小说的结构看似松散,没有悬念,但是小说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生活的纹理。第一部中,齐学军穿插着出现在故事里,他和细荷之间,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内在情感和外在文化规约的合力下造成的微妙情感冲击贯穿整个小说,形成前后呼应。第二部里虽有很多人物,但这些人物的出现和退出缺乏一个更加小说化的呼应。
  谢倩霓:的确如此。
  韦苇:这两部作品唤起我对林海音、沈从文等作家美丽文字的联想,说明小说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有一种诗意的生活气息。但也因为我对语言的敏感,我觉得作品中有的用词不太恰当。比如第一部9页倒数第二行写"在那个时候",这就变成作家的语气了。第14页"这些山民都有一张黑黢黢的脸","这些"的运用也是如此。
  谢倩霓:大学时候我通读沈从文的作品,并作过研究,这的确对我的创作有影响。
  钱淑英:这部作品里的俚语使用没问题,因为使用较少,且在两部作品中是贯通的。
  谢倩霓:我借鉴了王勇英"弄泥的童年风景"系列的写法,但我用的非常谨慎。
  钱淑英:当下流行词汇的使用不太恰当。第二部18页写到:这把小镰刀可真是不"给力"啊!还有"搞笑"一词的使用。
  谢倩霓:这是有问题的,我会改正。

  五、场景复现与儿童心理刻画
  胡丽娜(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我喜欢这两部作品,它使我不断地回想起我的童年时代,引发我倾诉和创作的冲动。
  用镰刀烫修补塑料凉鞋这个细节是我们的童年记忆,作者可以增加更多描写以加强读者的现场感。凉鞋的塑料被烫红之后会有很刺鼻的味道;把凉鞋的断头按在一起,不可能很干净利落地拉出来镰刀,塑料化掉会有粘连。生动独特的细节能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孩子和自然是天然接近的,当下的儿童小说多围绕城市生活展开,写乡村的童年又往往写留守儿童的灰暗生活。这两部作品呈现了不同的童年样态,是自由自在的童年。
  我特别留意小说中提到的野果啊、树叶啊这些自然的东西。作品中描写了野果饭粒子,只说是一种酸酸甜甜的野果子,但发现饭粒子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为何不对它展开更多的描写?
  迟子建在创作《白雪乌鸦》时,她研究过哈尔滨当时的商品广告、自然灾害、街市布局、民风民俗,这为她勾勒起一个小说的舞台。场景复现是作品引起读者共鸣的重要前提。这部小说描写的童年游戏,食物,服饰都可能给读者带来陌生感,这也恰是唤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地方。
  平淡温馨的叙述是否可以给人悬念?是可能的。如第二部描写细荷要从老黄牛的脚下把陶泥"偷"出来,交给老师做演出的道具,描写非常简略:"细荷和梁小荞飞快地弯腰,各自抓起一把陶泥,然后飞快地跑开。她们好担心老黄牛知道她们偷它的陶泥,会跑过来用它的大蹄子踹她们。"这个细节本身是惊险刺激的,孩子们背负着老师给的使命,偷得陶泥又会有一种巨大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应该再展开一点。
  韦苇:《风吹白杨的安妮》中有一个细节,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带来的午餐饼上印着墓志铭。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学生的父亲出海未归,母亲以为父亲死了,就做了个墓碑。然而父亲却回来了,多余墓碑怎么办呢?主妇就拿它来做糕饼,于是烘焙出来的饼上就印上了墓志铭。作者描写的是一种很贫苦的生活,但仍有谐趣幽默、耐人揣摩的细节。
  黄密密:现在的孩子与细荷的共鸣在于大家都喜欢穿着塑料凉鞋走到水里面,踩在青石板路上,留下一个一个湿漉漉的鞋印子。
  小说有一些我特别喜欢的细节,比如像陈公公给细荷折纸船,像这样的独特细节是可以进一步增强的。
  丛书名为"薄荷香"成长小说,但我发现在第一部中薄荷就只出现了三次,细荷对薄荷有什么深层次的想法,描述也不多。

  六、人物的内心成长与精神力量
  刘绪源:作家写自己或下一代的童年的作品其实有很多。
  梅子涵的《女儿的故事》有开创性,但《戴小乔全传》是更成熟的创作。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淘气小子马鸣加》系列、周锐的《中国兔子德国草》也是一种创作。最近几年王勇英、殷健灵、秦文君、谢倩霓等作家都在创作类似的作品。谢倩霓将这个没有悬念的故事写得抓住读者,感动读者,的确是有实力的。
  王勇英的作品写边民的生活,可以让读者感到新鲜。殷健灵的《甜心小米》虽然很真实,但都比较单薄,章节间缺乏内在联系。一个孩子的童年生活和心理如何影响他的未来,这个秘密的线索是非常重要的。
  "谢天谢地"系列也是把儿童好玩的事情挑出来创作,读起来非常有趣,但是相对来说审美的密度就比较稀薄。
  如果能够进入儿童的内心,把细荷的拳拳之心写出来,孩子们还是爱看的,因为他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秘密的心灵。
  汤汤(儿童文学作家):
  这部作品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作家自我突破的勇气。作品中细腻的语言,晶莹闪亮的细节,温柔暖和的情感,女孩的情绪在从容舒缓的叙事里像薄荷的香味一点点弥漫,细荷的模样也一点点在我眼前明晰起来。
  小说散文式的笔法,没有明显的情节主线,全依靠着一串串晶莹闪亮的细节在推动故事发展。但我总觉得作品还欠了点什么。很多细节在打动我,但是这一个个细节带来的感动到最后并没有归总为一个大感动来震撼我,为什么呢?作者讲述方式似乎还不够智慧。
  钱淑英:我想起一部美国少年小说《星期三的战争》,故事讲述少年霍林的成长。小说的描写也是琐碎的,小说里与主人公"战争"不断的老师甚至看似苛刻,但她却总在不经意之间,点燃少年的激情,陪伴霍林成长。如果谢倩霓要写第三部,那就要描写细荷成长瞬间绽放的力量,需要在散文化的书写中增加主人公内心成长,精神力量的部分。
  梁燕(《儿童文学选刊》执行主编):
  我非常在意一部作品中是不是有饱满的、节制的、智慧的感情在里面。这一系列小说是谢倩霓在写了系列少女小说后,抛开叙事技巧,表达真实情感的作品。
  现在的我包容各种各样的表达。谢倩霓有她的坚持也挺好的,我们是否在主观性地推测读者接受呢?我们期待多少读者接受这部作品?我认为这部作品能够抓住一部分细腻、敏感的少女读者就足够了。
  这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因为如果将之框定在少女成长小说上,就更需要淑英所说的纵深感,成长不是平缓的成长,而是有潜流,有高潮的。
  我非常珍爱这部小说,因为它描写了一个女孩子依着天性自然成长的经历。我能感觉到作家把自我生命、对儿童文学的理解都融入在这个作品之中,但作者邀请读者进入自己童年的情绪太急切。这种热情如果不节制的话,或许是一种拒绝,会让人对作品产生怀疑。总体来说,第一部的节制比第二部更好,其中有很多淡定的处理,包括对奶奶去世的的描写,以及描写立军表哥的人生。但因为是自传体小说,谢倩霓还是少了一种跳出自我的淡定、智慧和潇洒。

  七、儿童小说的创作、出版与批评生态
  姜若华(《儿童文学选刊》编辑):
  赵霞老师提到了儿童小说艺术的丰富性,这正是这系列作品的价值所在。
  近些年来有很多人在写回忆童年的自传体小说。比如钟丽思的《顽童时代》描写的童年生活就是非常乡野的,写出了那个时代女生的野性美。王勇英的作品的可读性也很强。80后作家陈静抒写的《本事》一书,回忆了她那个时代的小镇生活。谢老师的青春小说也都是一种比较中正、温和、阳光的状态,这部作品也是温和的。
  以上每个故事都有其特色,所以读者们才会有一个非常健康的阅读食谱。
  方卫平:
  这部充满丰富感情和生活体验的小说对个人的创作题材来说,对当代儿童文学写作来说,都是独树一帜的。作家写出了一种普遍的童年经验。不光是女生,我也有很多共鸣。
  作家也考虑了故事的节奏,如第一部中三次写到"薄荷",这也成为一个叙事线索和节奏感的体现。但"'薄荷香'女生私密成长花园"这个系列的名称不好,两部作品的标题也不够好。它与作品的乡土气息,纯文学感觉是不搭调的。《草房子》、《腰门》等作品,标题与纯文学的意味是契合的。虽然在《腰门》研讨会时,我也曾提到"腰门"这个意象在作品中作为一个结构手段没有很好地利用。
  谢倩霓:这个系列的标题是暂时性的。
  方卫平:那我们不谋而合。作家把自己的童年经历处理为三部曲,我也是有疑问的。
  现在的儿童文学出版物太多了,单本书容易被读者忽视,所以出版社喜欢做有规模的书。但实际上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个浑然一体的艺术品被分为三部来写,其内在的艺术完整性被破坏掉了。我建议作家把童年生动、丰富、独特的记忆和情感,还有对童年的思考用一部很精彩的作品来呈现,或许在写作策略及上会更好。目前的状态下,作家要放慢第三部的写作。
  谢倩霓:
  我参加过很多的研讨会,但这次确实是最让我感动的一次,感动于每一个人对文本的细读及感悟。你们读出了很细节的、私密的写作体会和我的困惑。
  淑英讲的三个关键词,抓得非常非常准,点到我的心坎里了。赵霞说我写第二部时,无力把男孩女孩的人物情感关系再呈现一次也很准确。汤汤讲的跟淑英讲的是一致的,就是小说没有更深入地挖掘一些东西,所以缺乏一个更大的感动。还有胡老师讲的场景感,我跟梁燕对第二部的修改主要放在这个方面。你们读出创作中的这些关键因素,对我今后的写作也将是大的促进。我会在写第三部时做进一步的思考,完善这部书稿。
  方卫平:
  倩霓刚才的由衷之言是对我们很大的鼓励。创作和批评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很好的。我们跟作家成为朋友,成为一个共同的文学世界的相携相伴的同行者。这是我们的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也是人生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谢有儿童文学,感谢有红楼,谢谢大家。

  • 上一篇文章: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 下一篇文章: 首届中国童书博览会落户北京 打造儿童主题阅读公园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