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www.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郑军在《新京报》发文: 中国科幻,几波几折
作者:郑 军     来源:儿童文学大本营    点击数:

关键词:郑军|新京报|中国科幻


(一)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了工业化高潮,普及科学技术成为强国重点,科幻之帆也随之展开。1950年,天津知识书店出版张然的《梦游太阳系》,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1955年,郑文光发表《征服月亮的人们》等作品。尤其是《从地球到火星》,激发起北京地区青少年天文观测热潮,成为社会新闻。  
  当时,一些少儿科普编辑热心于科幻小说,自己上阵创作。叶圣陶的儿子叶致善当时就以“于止”为笔名创作多篇科幻。编辑自己不够,就邀请科普和儿童文学作者转来写科幻,形成了一支科幻先锋队。主要作者有郑文光、迟书昌、肖建亨、林彬、童恩正、叶至善、赵世洲、郭以实、王国忠、杨子江、杨志汉、崔行健、梁仁寥等人。
  截止1966年5月,文革前大陆发表作品仅百篇,最长的只有两三万字。公认代表作有《布克的奇遇》(肖建亨著)、《失踪的哥哥》(叶至善著)、《古峡迷雾》(童恩正著)。其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作品是《古峡迷雾》,当时已被改编成剧本,因故未能投拍。
  新中国第一代科幻作家是从凡尔纳、威尔斯、伊林这些外国作家那里吸取营养的。这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少儿科幻。不过很难说它们能反映作者的创作水平。当时科幻只能发表在科普少儿报刊上,篇幅有限,无法展开。
  这时的作品多写成“假采访”——或是某记者采访科学家,或是小朋友巧遇科学家。西方早期科幻也往往假借“日记”、“传闻”等形式来写故事,而非直接铺开情节。这是科幻萌芽期的共同特点。
  尽管数量少,篇幅短,但中国科幻最有价值的特点在那时就奠定了,那就是对科学进步的热爱。科学分三个层次影响人类:大科学家搞出发明或发现,一般科学工作者加以运用,普通人群接受科技进步的影响。当时中国科学事业很落后,科幻作者多写科学工作者如何运用科技成果来搞建设。采矿、农作物增产、治病、气象控制等题材占了主要比例,还不敢写大发明,大发现。
  当年的科幻作品也记录着时代的局限,如过分提倡“人定胜天”,热衷写大型工程、寻找象牙、捕猎野生动物等题材,甚至有作者把海洋石油污染美化为“黑牡丹”。
  值得记录的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58年拍摄出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片《十三陵水库畅想曲》。该片长87分钟,从57分钟后进入幻想情节,描写“二十年后”中国人登上月球、探险火星、控制天气、用电视电话通讯等情节。至今我们都能从电影里感受到当时人们对科技和社会进步的真诚期待。

(2)


  1976年初,上海少儿出版社创办《少年科学》杂志,并发表了叶永烈的《石油蛋白》,这是文革十年中惟一面世的科幻小说。到了1978年,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相吻合,中国科幻一下子进入黄金时代。
  在当时,“向科学进军”成为社会共识。中国读者又长期生活于文化荒漠,迫切需要精神食粮。科幻小说恰逢其时,成为一大时代热点。这次科幻“大高潮”就是上次科幻“小高潮”隐伏十年后的延续。不仅作家队伍相同,某些作品如《珊瑚岛上的死光》、《小灵通漫游未来》等都在六十年代初就已完稿。
  大潮之中,大陆先后涌现出五个科幻园地:北京的《科幻海洋》、天津的《智慧树》、成都的《科学文艺》、黑龙江的《科学时代》以及《科幻小说报》,被业内称为“四刊一报”。专业科幻园地的数量超过前苏联、日本和英国的同期水平,发行量达到几十万册,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
  同期,大量主流文学刊物也发表科幻,其中有《当代》、《小说界》、《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新港》、《四川文学》等。《人民文学》作为权威的主流文学刊物在当时发表科幻小说,对提升科幻文学的艺术品味和社会影响起了很大作用。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和陕西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都获得过全国主流文学奖项。
  八十年代初也是中国科幻对外交流的开始。外国科幻界开始关注中国科幻,欧美各国都有中国科幻小说选出版。美国出版《毛泽东之后的中国文学》一书,里面用五万字篇幅介绍当时的中国科幻创作。德国、英国、苏联都有研究中国科幻文学的文章发表。日本科幻界更于1980年成立起“中国科幻研究会”。
  黄金时代形成了一批主力作家,除来自上个“小高潮”的人物,叶永烈、王晓达、金涛都在这时以“科幻作家”身份与读者见面。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于1978年8月出版,文字版和连环画版共印一百五十万册,迄今为止仍是中国科幻史之最。1996年,UT斯达康公司向作者借用“小灵通”作为无线通讯产品品牌,后来传遍中国所有城市。
  在大环境的支撑下,当时有不少长篇科幻问世,郑文光创作了《飞向人马座》、宋宜昌创作了《V的贬值》、《祸匣打开之后》,程嘉梓创作了《古星图之谜》、叶永烈创作了《金明戈亮系列》。这些作品把中国科幻的艺术性和娱乐性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受科幻文学大潮影响,中国电影界也不断改编科幻原创,拍摄出《珊瑚岛上的死光》、《潜影》、《合成人》、《凶宅美人头》、《魔表》等一批科幻片。并推出中国最早的科幻动漫电影《我的朋友小海豚》。
  除了上面那些作家,这时的作者还有缪士、王亚法、迟方、尤异、刘后一、达世新、徐唯果、谢世俊、谭楷、孟伟哉、王亚平、贾万超等一百余位。其中还有后来的儿童文学大家郑渊洁,以及中国科幻研究的开创者吴岩。
  那代主力作家在作品里尽情抒发对科学的热爱,既非盲目乐观,也非只是为了宣传。那代作者多出身科技队伍,并且人到中年,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科学事业。这使得那代作品显得题材丰富、主题鲜明、情感饱满。
限于时代,当年的科幻作品完全没有对市场社会的描写。冷战阴影也体现得很多。“北方某国”、“北极熊”、“奥罗斯”等都是当时科幻作家给反派起名的习惯作法。今天的读者对此已感陌生。
  在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科幻小说受到冲击。此事已有多篇文章回顾。故不累赘述。需要注意的是,那次大潮退却后,科幻电影制作还在大陆延续了很久,《霹雳贝贝》成为一代人的共同回忆。直到1997年还有《再生勇士》与观众见面。最后仅仅受困于当时电影市场不景气而中断。

(3)


  1993年,四川《科幻世界》杂志开始赢利,从此发展壮大,并推出一批新作家,开始了中国科幻的又一次恢复。这次既没有政治打压,也没有政策支持,一切交由市场判决。1994年,山西《科幻大王》杂志创刊。世纪之交时更有多达十余家科幻杂志涌现于大江南北。多则数年,少则数期,与最多每年二百余册的科幻图书出版一起,全凭用市场力量托起了又一次科幻高潮。
  从那时起,出现被称为“新生代”的新作者,绝大多数人是上次科幻浪潮时的读者。“新生代”包括王晋康、绿杨、杨鹏、星河、杨平、韩松、凌晨、赵海虹、于向昀、刘维佳、何宏伟(何夕)、柳文扬、周宇坤、潘海天、苏学军、冯志刚、王麟、张卓、霍栋、谢鑫、等一大批人。2000年以后又涌现出刘慈欣、拉拉、七月、飞氘、长铗、陈茜、简梅梅、郑宇、杨贵福、肖星寒等新作者。如今,无论作者还是作品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程度。
    “新生代作家”接触到国外中晚期科幻作品,拥有独特的审美倾向。年轻作者成长于文化多元化时代,眼界开阔,思维敏锐。科学知识比前代作家更为雄厚。他们给中国科幻带来了许多新的风气。
  虽然这个时期的中国科幻有“小众化”倾向,但这代作者普遍年轻,许多人都还是在校生,并不熟悉社会,也不清楚科技前沿动态。伴随阅历增长,视野开阔,手法成熟,他们将拥有更为辉煌的创作前途。
  在《科幻世界》杂志培养的作家群体外,还有北京的张之路、许延风、蓝玛、郑重,青岛的张静、江苏的李志伟、湖南的牧玲,福建的刘牛等一批中年科幻作家推出大量科幻图书。另外,技法成熟的主流文学作家也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科幻佳作,如乔良的《末日之门》、梁晓声的《浮城》、葛红兵的《人》三部曲等。
  九十年代发达国家里,科幻出版受奇幻出版的强烈冲击,当时甚至有“科幻已死”的哀鸣。2000年后,这股奇幻出版大潮也进入大陆,并从科幻圈带走大批读者和作者。直到2008年,才有一批出版社恢复科幻出版。刘慈欣的《三体》,王晋康的《十字》均在这个时期获得出版。不过,与1983年那次“严冬”相比,这次只能算是科幻遇到的“小寒流”。
  由于科学教育迅速普及,科技人口大量增加,许多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形成的科幻迷进入消费市场,中国科幻走向大发展已不可避免。《变形金刚2》、《2012》、《阿凡达》和《盗梦空间》先后创下“世界第二”票房就是证明。2010年,仅在广电总局立项的科幻电影、科幻电视剧和科幻卡通片,总数超过三十部,呈井喷趋势。
  影视为出版先导,中国科幻正处在新一波大发展的门口。展望将来,中国科幻已经不需要放弃自身特点去迎合主流话语,它自己就将成为影视欣赏和文学阅读的主流之

  • 上一篇文章: 《樊发稼三十年儿童文学评论选》问世

  • 下一篇文章: 英国15岁男孩成剑桥大学200年来最年轻学生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