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old.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黑土地上向日葵—— 航天英雄翟志刚家乡访问记
作者:赵郁秀     来源:儿童文学大本营    点击数:

关键词:儿童文学|原创|文集|作家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少年楷模、时代英雄。
  上世纪最后的十年里,被国人、少年尊为榜样的“中华大英雄”便是航天功臣、宇航英雄。胡锦涛总书记称,“广大航天工作者是祖国和人民的功臣,他们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创造的非凡业绩将彪炳史册”。
  2003年11月,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事迹报告团到达辽宁时,省会沈阳,万人空巷,人声鼎沸,“英雄赞歌”彻响。特别让辽宁人自豪的是,报告团里八位成员,竟有一半是辽宁籍人。除了英雄杨利伟是辽宁绥中人外,还有领队、总装备部副部长、航天老将胡世祥,是辽宁锦州人;中国火箭研究院院长、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是辽宁昌图人;最年轻的荆木春,火箭系统副总工程师,是辽宁葫芦岛人。报告前,当王永志代表辽宁籍人向老乡特别问好时,还特意说明:本报告团还有一位辽宁大连人,戚发轫,他是飞船总设计师,因为他临时有任务没有到来,我们代表戚发轫同志向乡亲们问好!
  听完这一场可称为英雄主义的激昂乐章、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科学知识的普及课堂的报告后,我进入了“追星族”群,追到英雄杨利伟的故乡,追到王永志读书的中学,也追到被称为“神舟之父”、却没能听到他的报告的戚发轫的故乡大连市。在大连,看到报刊的介绍:
  戚发轫,大连金县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研制导弹、火箭的研究院)后,参加过我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方一号,参加过研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个载人试验飞船。在他59岁时,又承担了航天飞船总设计师的重任,从研制、发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近十年拼搏,成功地将杨利伟送上太空,实现了中国第一位英雄飞天的壮举。他先后三次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青年科学家奖,被选为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勋章,荣幸地接受过毛主席、周总理及历届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很荣幸,在大连经老友介绍,相识了曾教授过戚发轫的一位老师、时任金县中学副校长的田宜恭先生。他已八十多岁高龄,却极其热情地陪同我回到了戚发轫的故乡——金县,陪同我拜访了总设计师的母校、同学和兄弟,又帮我同北京联系,得以拜访了他的得意弟子戚发轫和他的同学们,使我有机会记下航天功臣“少年志、少年强”的故事。
圆圆的柳条筐
   
  戚发轫,1933年4月出生于辽宁大连的复县西洼村。村前有河,房后有山,山上有成片的苹果树,春天开白花,秋天结红果。不过,这些红果,戚家孩子们是不敢动手摘的,这里没有一棵树是属于他们戚家的。他们不是坐地户,老辈闯关东靠租种几亩薄地维持一家老少三辈七八口人的吃用。
  戚发轫自打三四岁记事起,父亲戚长泰就在金州县城学徒,家里租的地靠伯父和他母亲侍弄。戚发轫向我说,小时,记忆最深的就是老坐在一个柳条筐里,因为家穷,买不起摇篮和小车,妈妈又没空抱他、领他玩。他幽默地说,那柳条筐和他现在设计的“神五”飞船舱有点儿像,坐一个人挺宽绰,就是伸不开腿,还没有撒尿的地方。现在小孩用的尿不湿,就是当年为航天员研制的。
  戚发轫小时常坐的柳条筐,里面铺着厚厚的乌拉草,暄暄的,暖暖的。妈妈下地薅草时,柳条筐放在地垄头,路过地头的人都好摸摸这个圆脸盘、大脑壳的胖小子,那时他还没起大名,人们也不叫他的小名,就叫他大脑壳、奔娄头。孩子们逗他说:“奔娄奔娄头,下雨不发愁,人家有雨伞,你有奔娄头,活像小黄牛。”
  他撅着小嘴去找奶奶,奶奶说:小黄牛多棒,长大就是老黄牛,咱家种地不用愁。
  小黄牛坐的圆圆柳条筐,里面装着妈妈用高粱、玉米秸扎制的小狗、小猫、小车、小房,他可以变着法地让小狗汪汪咬、小猫咪咪叫,玩得蛮开心。妈妈烧火做饭时,柳条筐又放在灶台前,他低头能看到灶坑里的火苗越蹿越红火,仰头能看到锅台上的蒸汽,越冒越像一片云雾,边看边听妈妈讲那些老掉牙的故事,什么戴个红兜肚的小孩儿能机智地哄走狼外婆;什么小兔和乌龟赛跑,小兔偷懒睡着了,乌龟跑赢了……
  故事讲完,妈妈常常从灶坑里扒出个烤得焦黑的小土豆,用柴草叶包着递给儿子,让他慢慢剥皮、慢慢吃,吃得嘴巴头和小手黑糊糊,活像小老头儿。他吧嗒吧嗒嘴说,好苦,一点儿也不甜。妈妈笑着说,不蘸糖,怎么能甜呢。
  “我要蘸糖,我要蘸糖吃!”
  “妈妈没钱买呀。等爸爸回来挣了钱,给你买糖。”
  “爸爸啥时回来?”
  “快了,过年时就回来了。”
  小奔娄头天天盼过年,盼星星盼月亮,盼爸爸快回来,给他买好甜的糖。
 
忙过年 拾元宝
  
  阴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爸爸戚长泰回来了。儿子高兴得紧抱着爸爸的大腿,眼巴巴瞅着爸爸打开包,拿出糖果和好东西。爸爸先拿出两张纸画,他认得,那是贴在灶台墙上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神像,还有香、烛、年画和一包灶糖。奶奶说,这灶糖要先供灶王神,今儿个小年夜,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该升天了,让他们嘴里含糖老是甜甜的,上天多说好话。
  爸爸补上一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奶奶举着新灶神说,新请来灶神也让他嘴甜心也甜,好好保佑咱,平平安安多做好事,咱也能随灶爷上天。
  小小戚发轫不明白,多多做好事怎么能上天?
  过了小年忙大年。妈妈和大娘先忙扫尘,做豆腐,蒸年糕,发白面。蒸出一锅白白的大馒头,拿出两个给他和堂哥哥先尝尝,小哥俩一掰开,白面里面还裹着黄玉米面,和平常他们吃的窝窝头、大饼子一个样。妈妈说:“白面稀少,蒸个金银塔,更喜庆。这叫银包金,辈辈亲,多吃金银塔,辈辈都发家。”
  爸爸和大伯忙着写对联,贴挂钱,杀鸡、剁鸭,奶奶忙着贴年画,炸地瓜丸……全家老少一直忙到年三十。
  吃年夜饭时,爸爸戚长泰手拿个红纸包,交给奶奶和大伯说:“这是我一年的劳金,刚出徒,挣得少,谢谢大哥一年到头在家出力养着一家人。”
  奶奶收下钱,说:“你自己也留点儿吧,给孩子留个零花钱。”
  戚长泰说:“不用,他娘俩在你们跟前有吃有喝,还用什么零钱。”
  小奔娄头和妈妈瞪着大小四只眼睛,一声没吭,心里在嘀咕:买糖的钱呢?
  吃罢年夜饭,爸爸摸着儿子的脑壳说:“爸爸拿回来的零钱今晚都包在饺子里,谁吃了就归谁,你多吃包钱的饺子,就有买糖的钱了,这叫拾元宝。”
  年三十除夕夜,拜完祖宗,请完财神,全家团团围坐,吃年夜饺子了。他和堂哥哥早就准备好了肚子,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饺子,而且这个饺子里有的还有钱,谁不想着多吃元宝多攒钱。
  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堂哥哥头一口就吃到饺子里的一个圆圆的硬币,奶奶笑着说:“大孙子长大能发财,小哥俩快快吃,多吃元宝多发财。”
  小奔娄头吃了一个又一个,怎么也嚼不出一个硬币来,堂哥哥吃着吃着又不断往盘子里吐。大娘吃了一个,也吐到自己儿子的盘子里。而他妈妈呢,一个没有吃到,娘俩眼巴巴看着堂哥哥盘子里的“元宝”越叠越多。
  小奔娄头肚子吃得鼓鼓的,不死心,还要吃。哥哥又吃了五六个,吃累了,趴在奶奶的大腿上睡着了。奶奶向小奔娄头挤挤眼,他灵机一动,来了一个小动作。
  待大家都回到自己屋里守岁时,小奔娄头拿出两个圆圆的银色硬币来,吹口气,转一转,很好玩。爸爸看见了,笑着问:“你也吃到两个元宝了?”
  “我……我……”脸红了,不知该说什么,他想到妈妈常嘱咐他,小孩子不能撒谎,要说实话,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没……没吃着,是我拿哥哥的……”
  “哥哥看见了吗?”
  “他睡着了,奶奶看到了。”
  “奶奶让你拿了吗?”
  “奶奶没说话,”他改换了口气,说,“爸爸,这钱不是你挣的吗?”
  “儿子,爸爸挣的钱上交了,就是伙里大家的,咱们没分家嘛。拾元宝,谁吃就归谁了,你随便拿哥哥的钱,这可不好,这叫占小便宜,说不好听的,叫三只手,就不是好孩子了。咱们老戚家,祖一辈,父一辈,不许爱小贪财,不能撒谎,不骂人,不骗人,不打架,不斗殴,老老实实做人,奶奶不是说,要多多做好事嘛。过了年,你就长一岁了,该懂事了。天亮去给奶奶、大娘磕头拜年,把这个钱还给哥哥。从新年起,更得做一个诚诚实实的好孩子。”
  大年初一,天放亮,各家都开始作揖拜年迎新春。小奔娄头把钱还给哥哥后,哥俩手牵手给奶奶磕头拜年,奶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红包,又额外加上两毛钱,说:“今年的压岁钱多给点儿,我大孙子元宝吃得多,长大能发财;二孙子诚实厚道,长大能成才。”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爸爸要回县里打工去了。妈妈牵着长了一岁的儿子,送出屋,送出院,送到村头大道上,还要送到公共汽车站。
  戚长泰说:“别送了,我抄小道走,不坐车,就几十里路,省了买车票的钱。”
  儿子仰头看看爸爸,从兜里掏出奶奶给的压岁钱,递上说:“爸爸,拿我的钱,买车票走吧。”
  爸爸高兴地一把抱住儿子:“我儿子真的长大了,长了一岁懂事了。爸爸告诉你的话记住了吗?不许藏奸耍滑,多多做好事,做个好孩子!”
  “记住了,记住了!”
  母子俩送爸爸走进拐弯的小道,再不见戚长泰的身影。娘俩急急忙忙跑回来,爬上房后的山冈,站到山尖处,眺望着走得远远的爸爸的身影,望着,望着,直到那身影消逝在霞光里。下山回家时,儿子摸摸兜,说:“妈妈,这压岁钱,我爸又放我兜里了。”
  妈妈深情地说:“儿子,爸爸就是盼你快快长大,做个好孩子!”
 
有了大名,戚发轫
  
  两年后,戚长泰在金县城里租了两间小房,开个小杂货铺,把老婆孩子接到县城里,准备送儿子上学读书了。
  金州县城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东临黄海,西濒渤海,是南北咽喉要道。早在唐朝时,就有了土城,辽金时,定名为金州。明朝修筑了东西南北四炮楼、四双门、高高青砖古城墙。清光绪年间被沙皇俄国强行租借。1904年5月5日,日本陆军先由金州登沙河偷袭,而后,攻进旅顺,爆发了日俄战争。一年间,俄军败北,日本关东军全权占领,称旅顺、大连、金州为关东州。老百姓说,走了大鼻子,来了小鼻子,小鼻子比大鼻子更邪乎,抢男霸女,占房占地。金州城原有成片四合院套、青砖瓦房。大鼻子来了,有了东正教式的俄国建筑;小鼻子进城,成片的日式小楼房拔地而起。
  戚长泰家在中国人居住区,不远的邻居有位私塾老先生。儿子未上学前,戚长泰学着私塾先生的样子先教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又让他跟自己学打算盘,背“小九九”,说这是看家的本领。儿子问爸爸《三字经》、《百家姓》是什么书?爸爸想想,说:“算国语吧。”
  以后,戚长泰请来私塾老先生给儿子取大名,好报名上学。老先生摸摸这孩子的大脑壳,看着那一对黑溜溜的大眼睛,说:“这小子,挺机灵,又是大脑壳,大奔娄,准聪明。”问:“学点什么没有?”
  “爸爸教我学过《三字经》。”
  “好,给我背一遍。”
  “人之初,性本善……”
  待背到“子不学、断机杼”时,老先生打住,问:“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孟母剪断织布机上织好的布。”
  “咦,说得挺明白呀。”
  “俺家大娘会纺线织布,我老问她。孟子的妈妈就是咬牙发狠,让儿子好好念书呀。”
  “咦,这小子说得太透了!”老先生一拍大腿,“大名就叫戚发轫吧!”说着就在纸上边写边念,“发,就是发达的发;轫,左边是车字,右旁是刃字……”
  “这字太难写了。”发轫说着,自己动笔写了一个“仁”字,“这字中不?”
  “不中,不中!别看是一个音,可不是一样的意思,仁义礼智信是孔老夫子提倡的,咱都要好好学。我这个轫字,比那个意义还大,难写也得写,不能改。这孩子,我一眼看到底,能成气候,就叫戚发轫!”
 
咱是哪国人
  
  1939年春,戚发轫挎着妈妈给做的布书包上了金县南关公学堂(高小)。
  这个学校的校长是身穿黄呢子协和服、鼻下有一撮小黑胡子的日本人。级任老师(班主任)是位见人就连连哈腰、说话细声细气的日本女教师,全校除了一位穿长袍的中国人以外,全是日本人。
  发下三种课本,一本是“国语”,戚发轫想,这一定是爸爸说的国语《三字经》了。打开一看,头一页,日本字,“ア、イ、ウ、エ、オ……”
  第二本是算数,除了1,2,3……阿拉伯数字和加减号外,也全是日本字。
  第三本是“满语”,里面是汉字。第一课,“天长节”,讲的是四月九日是日本天皇的诞生日,叫天长节。另一课,“建国节”,每年三月一日是纪念建立“满洲国”的日子。可是那位穿长袍的老师又说,咱金州属“关东州”,不归“满洲国”管,建“关东州”比建“满洲国”早二十多年。
  在全是日本字的国语课本的头一页,还有一个大插图,画的是一位穿大和服的日本老人,身后光芒四射,说是“天照大神”,日本人都是他的子孙皇民,关东州人也是。每天早会时,所有的学生站在操场上,都要向东方哈腰90度,向天皇和天照大神遥拜。天照大神的日本语是“アマデラス……”汉字的谐音是“阿、马、歹、拉、丝……”学生要一遍一遍地念。
  日本女老师会说点儿中国话,她可以用中国话纠正学生的日语,但学生不许说中国话,在学校一律得讲日语。每天一直得熬到放学了,同学们走出校园,才长长地出口气,可以放心地说中国话了,互相问:“那日本话你记住了没有?”
  “记不住,太咬嘴。”
  “好记,别死念字,顺着音溜。”戚发轫说着慢慢念,“天照大神,就说‘俺妈得拉’……”
  “得拉屎……”一个叫毕福恒的同学马上接上了茬,又重复了一遍,“俺妈得拉屎。”
  “哈哈……”同学一阵大笑。
  戚发轫回家后,把在学校经过的事一五一十地向爸爸报告,爸爸笑了笑说:“什么拉屎撒尿的,可不敢乱说,咱是小门小户人家,在外面不敢起事,就是老老实实学习,什么日语、满语、国语,学好了都有用。”
  戚发轫仰头问:“那你教我的《三字经》不是国语吗,现在国语怎么又变成日语了呢?老师说,咱是‘满洲国’,又说‘满洲国’管不了咱‘关东州’,咱是‘关东州’人,是‘皇民’,从前奶奶还常说,咱是中国人,大汉族人,爸爸,咱到底是什么国的国民呀?”
  爸爸低头不语了,他知道他的儿子从小关在家里,不大爱说话,但就是爱提问:为什么母鸡能下蛋,公鸡不下蛋?为什么小狗能看家、汪汪叫,小猫老趴在炕上睡大觉?为什么大鹅、小鸭子能在河里浮水,小鸡不能在河里游……常常问得爸爸说不清答不明,嫌孩子太絮叨。而奶奶总会说,这大奔娄头、小黄牛,就是有个爱钻牛角尖的牛劲儿嘛!
  爸爸沉思片刻说:“小孩子先别管什么国不国的,长大再说,现在你就管老老实实学习。记住,你叫戚发轫,不叫戚发问。”
 
交个知心朋友
  
  爸爸不许发轫向他发问,但是,他嘴巴不问了,心里还常常自己问自己。进入二年级,班里调整了座位,那个瘦瘦的毕福恒长高了点儿,排在戚发轫的座位前面,他平常穿戴时兴,背着个日本小孩背的双肩皮书包,像个富家孩子。戚发轫自知自己攀不上,没和他搭过多少话,这次他坐在自己前面,他眼看着毕福恒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是在桌子下面摆弄新鲜玩具,就是偷偷看别的书。有一天,上满语课,毕福恒桌上立着的课本根本没翻到老师讲的那一页,他低着头在下面悄悄看闲书。老师突然提问他,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哇啦哇啦念得和课本一模一样,用中国话答完,还用日文说了几句。戚发轫在后面紧紧注视着他,心里念着:佩服、佩服!他想私塾老先生曾夸自己聪明,这位毕福恒同学才是真正的聪明,不看课本不听讲,就能答得一字不差。爸爸常说,到个新地界,就要交点儿知心朋友,好有个帮靠。他要交下这个穿皮鞋、挎皮书包的聪明同学。
  毕福恒极热情地带领戚发轫到他家来玩儿。他家住在日本人集聚的新市街,二层小楼,宽敞大院,院里有花花草草,楼上还有书房,他家的哥哥姐姐都是念大书的。毕福恒说,他爸爸刚死不几年,他们家原在山东荣成,是到关东来做生意的。从毕家到市街要路过一座桥,毕福恒告诉他,这个桥叫乃木桥。戚发轫只知有松木杨木,不知乃木是什么木?毕福恒说,乃木就是日俄战争时,小鼻子日本指挥官乃木希典大将的儿子,他战死在这个地方,就在这儿建了一座桥,纪念他。我爸爸一走到这个桥上,就使劲儿地跺两脚,爸爸告诉过我,日俄战争,日本人胜了,但是他们死的人比俄国人多一倍还多。在俺们老家山东那边儿,有八路军,专打日本鬼子,日本鬼子迫害中国人太凶,伤天害理。我爸说,小鼻子坏事做绝,兔子尾巴长不了。毕福恒还告诉戚发轫,什么“满洲人”?“关东州”人?咱们就是中国人!
  “啊,中国人!”戚发轫在乃木桥上也嗵、嗵、嗵使劲儿跺脚。
  从此,戚发轫常领知心朋友毕福恒到他家玩儿。有一天傍晚,戚家小铺里来了一个背着麻袋包的人,问戚长泰要不要买包装纸。戚长泰说:“俺家是小本生意,也用不着这么多包装纸呀。”
  好奇的戚发轫拉上毕福恒,小声说:“我摸那个麻袋里有书本,咱俩打开看看?”
  小哥俩打开麻袋一翻,这里多是汉字书,有张恨水的,有张爱玲的,还有鲁迅的《彷徨》、《呐喊》,毕福恒悄声说:“戚叔叔,快买下来吧。这纸有用,我兜里有钱。”
  小哥俩又细细地问:“师傅,这些书是哪来的?”
  那位背麻袋的人说:“日本警察官从哪儿搜出来的,咱县没有造纸厂,在外边烧了怕起火,那警察挎着洋刀看着大兵,用车拉到我们锅炉房,让我们快快烧了,他们看着我们烧了一麻袋,就走了。我看这都是干干净净的书本,烧了多可惜,不如换两个零钱花。”
  小哥俩随着这个烧锅炉的工人,趁着天黑又背回来两麻袋,付了钱。
  打这儿以后,毕福恒常常到戚家来,俩人偷偷翻麻袋,这里有中国唱本、话本,有《刘公案》、《三侠剑》、《七侠五义》,还有巴金的《家》,什么书都有。每天晚间,戚发轫把电灯拉到自己的被窝旁,钻进被窝里就看书。他看着看着,渐渐明白了,中国的历史不是在课堂上老师讲的什么“肃慎、扶余、高句丽、元、明、清、‘满洲国’”,元之前,还有唐,还有隋,还有个秦始皇呢。这些书,他们越看越来劲,有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不懂的事,就和毕福恒两人嘀嘀咕咕分析、猜测,有时毕福恒回家问他哥哥,回来再告诉他。他们还常到日本街和中国街的小书店去,发现那里有诚文信老书局出版的知识小册子,小谜语,《儿童课外良友》、《亚细亚小常识》,等等。有一本日文书上,还介绍从地球能到月球,人走要7年,飞机飞只用20天,还说将来要有火箭。火箭是什么东西?怎么能从地球到月球,月球上有什么?像中国画里画的有小白兔、有嫦娥吗?不明白。这两个小学生怎么也想不明白,也没处去问,就是不明白。
  毕福恒,今天已是解放军总参信息工程的专家了。他说,那时,我们这一对“关东州”的小国民,脑子里装了很多很多的疑问和幻想,今天,也没有完全得到回答,仍需探索。
 
神奇的B29
  
  1942年12月,日本偷袭夏威夷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鬼子对中国的统治压迫更加残酷了。小学生三天两头被迫去为日本鬼子割马草,还得收捡破铜烂铁,供他们造枪炮。中国百姓被逼得把家里的铜锁铜环都撬下来上缴。百姓穿的是更生布,吃的是豆饼、橡子面。一天傍晚,戚长泰低着头走回家,一抬头,发轫妈妈傻了眼,见丈夫两个脸蛋肿得像发面饼似的:“这是怎么啦?”
  “小鬼子给打的。”
  “为啥打咱?”
  “警察署逼着咱们改姓,像朝鲜国一样,姓金的改为吉野,姓朴的改为木村,都和日本人一样四个字,说咱都是日本管制下的皇民。改了姓的,可暂时不出劳工,不答应的,就罚站,不让回家。”
  一向老实巴交、不敢惹是生非的戚长泰面对着日本人的刺刀,大声说:“俺们是中国人,俺的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改。”没等说完,日本警察官上去连打几个大嘴巴,又一顿拳打脚踢。
  发轫妈妈含着眼泪端来一盆热水,发轫用热毛巾给爸爸敷着肿起的两腮,眼含泪水说:“爸爸,你说得对,咱中国人的姓就是不能改。我早知道了,咱们就是中国人!”
  每年12月8日,要纪念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去游行,手举着小旗,随着日本老师嗷嗷喊口号。
  戚发轫想到爸爸被打的脸腮还没有消肿,他手拿着小旗跑到厕所里,使劲儿把小旗折成四五段,扔进了粪坑。毕福恒也带着一些同学来到厕所,将手中的小旗一起哗哗地都扔到了粪坑里。那个日本女老师在门口看见后,再也不哈90度的腰,而是两手捂着脸呜呜地哭起来了。
  过了几个月,女老师将她的丈夫——挎着洋刀、蹬着皮靴的关东军人请来了,他要给这个班的学生军训。他让每个学生手持一根木棒,听着他的口令,学着他的姿势,刺杀卧倒,卧倒刺杀,左转右转,正步平步,一练大半天。中午,毒辣辣的太阳烤得孩子们满脸流汗,口干舌燥,不许喝水。他脱下关东军服,光着膀子,坐在一旁,手举着军用水壶,边喝边嘶声呼喊:“动作还要快快的!”有的同学晕倒了,拽起来,喷上两口凉水,还要练。练得同学们两眼冒金星,两腿直打战。嘴里恨恨地念着“ヌミマセン;死你妈的!死你妈的!”(日语:ヌミマセン的谐音)
  真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战争越打越紧。美国飞机连续来轰炸,解救了这些在日本铁蹄下被蹂躏的亡国奴孩子们。空袭警报一响,军训就不得不停止。教师领着学生跑到防空壕里去隐蔽,怕暴露目标。戚发轫、毕福恒这些同学们趴在壕沟里不断地偷偷看,悄悄说:“是美国大飞机,大飞机。”他们不顾危险,恨不得大飞机扔下几个大炸弹,把学校炸毁了。
  金州的大黑山上有日本的高射炮,但是高射炮一响,大飞机就钻到云层上,打也打不着。尽管老师逼着他们低头闭眼睛,捂耳朵,但是他们还是眯着眼睛偷偷看,那大飞机,在高空转几圈,往山沟里扔下几颗炸弹就钻进云层飞跑了。毕福恒悄悄告诉戚发轫:“那大飞机,可能叫B29,美国人新发明的,好厉害呀!”
  戚发轫悄悄抬头,细看看这神奇的B29,说:“美国人用这样的大飞机,能把小鬼子快快撵跑吧?”
  “差不离。”
  “小鬼子跑了,咱中国人能不能造这样的大飞机?”
  “差不离。”
  “那咱俩能赶上造大飞机吗?”
  “靠灶王老爷好好保佑咱们吧!”
  戚发轫想起奶奶的话:保佑咱太太平平做好事,多做好事能上天。
 
怎样炼钢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8月22日,苏联红军根据“波茨坦公告”和“雅尔塔协议”精神,受斯大林之命,开进了旅大地区。12月,金县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金州县政府。
  1946年4月1日,金州县中学成立了。早年,金州县有一座有名望的“南金书苑”,日寇入侵后,改为国民高等学校。校址是一座俄式楼房,苏军进驻后,此楼为苏军司令部。新建的金州中学便在古城墙边的孔夫子庙开课了。中学校长由一位县委副书记兼任,常务副校长是毕业于延安马列学院、曾在延安教育厅工作过的抗战老干部。田宜恭为副校长兼教务主任。
  1947年春,戚发轫和他的同学们补习完小学课程,要报考中学了。考题有语文、算术和政治,前两题他顺利地答完了,特别是算术,他的心算比爸爸熟练的算盘还来得快。政治题是“谈谈解放区和国统区有什么差别”,戚发轫皱了眉头,他知道国统区是蒋介石国民党占据的地区,大连人从没见过国民党,谁也没去过国统区。金县政府成立时,有穿干部服的人到小学去教唱歌,唱过《解放区的天》,也讲过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一心要打内战,国统区的老百姓吃苦又遭殃。怎么个苦法呢?答题应该是一、二、三,有条有理,他怎么也理不出条条来,灵机一动,把学唱歌的歌词写上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们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国民党呢?他顺手又写上,“国统区的天是黑暗的天,国统区的人民有苦难,蒋介石一心打内战,他的罪行说不完,说不完……”答卷交上,不久榜上有名,上中学了。
  进了中学,一切都感到新鲜。这里还有一个图书馆,他和毕福恒走进去看看,这比他们在麻袋包里翻出来的书可多多了,有些书名挺新鲜,什么《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不知什么意思,讲结婚的事,咱们学生不能看。他们俩都喜欢数学,想找找数理、科技方面的书。发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是苏联翻译过来的书,太好了!他们听大人说过,日本人占领东北后,在鞍山建了一个昭和制钢所,炼出来的钢铁为日本造枪炮,炼钢铁的技术日本人保密,中国人只干苦力活。日本投降后,他们把技术资料统统烧了,还告诉中国工人:这里留给你们种高粱吧,中国是不会炼出钢铁的。
  现在他们发现了苏联人炼钢铁的书,高兴极了,说:“咱们先借这一本,学学怎么炼钢铁。将来造大飞机是需要钢铁材料的呀。”
  戚发轫先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拿回家,翻到第一页,醒目的黑体字: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啊,这段话说得太地道了,太精彩了!这样有气概的人准能炼出好钢铁来。
  他猫在自己的小屋里,不让弟弟们来打扰,一口气往下读。读着读着,怎么也读不到炼钢铁的事。这里写的小保尔不是炼钢工,他在俄国白卫军的压迫下,过着苦难生活,和我们在日本鬼子统治时期的岁月差不多。可是他是那样敢于抗争,那样的艰苦拼搏,伤了双腿,瞎了双眼,志气不减,一心为理想而奋斗。一段段的动人事迹,使他读着读着,不禁热泪盈眶。他悟懂了,这不是写怎样炼钢铁,而是告诉我们,怎样炼成一个有钢铁意志的人。人生于世,就要做这样的人!他把这本书很快传给了毕福恒。
  一天,田宜恭老师在给他们上政治课,田老师是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留学生,他很有学问,却很谦虚和蔼。他讲政治课时,常常插一些感人的故事,同学们都喜欢听。这一天,戚发轫和毕福恒拿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田老师:“苏联的布尔什维克是不是就是共产党?”
  田老师点点头。
  他们又问:“咱们学校有没有共产党?”
  田老师微笑着没有正面回答(那时党还没有公开,田宜恭老师已经是秘密的候补共产党员了,他在东京时就偷读过日文的《共产党宣言》)。他望着这两个渴求知识的孩子,说:“共产党人,咱县里就有。”
  “谁?是县长吗?”
  “不说现在的。咱县亮甲店关家屯有个满族青年叫关向应,他是1925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了,他在大连工厂里领导工人和日本鬼子斗,以后又到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是职业革命家,30年代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委员。抗战时,是八路军一二○师的政委,打日本鬼子很有战功。”
  “咱们县里还有这样的能人?”
  田老师给他们细讲了革命家关向应的故事之后,又在黑板上写下夏明翰的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田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后来人,要真正明白,钢铁都是这样炼成的。”
再见,夫子庙
  
  东北地区全部解放前,各中学里还没有正式教科书,金中的老师都是自己编教材,自己刻蜡版,油印成小册子发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自由提问。戚发轫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提问可不少,都说他是“戚发问”。原来他喜欢数学,会打算盘,心算也快,到了中学,他又偏爱物理。这是因为他对物理老师有了兴趣,这位老师姓傅,小时家穷,被送到了庙上,当了和尚。寺庙看他好学,就送他到日本神学院,留学几年,他懂了神学,又通了物理。日本投降,他回国后,一边给庙上办善事,一边在金中教物理课,他对学生十分关爱,经常资助有困难的同学。上物理课没有实验设备,他就找替代品,一次一个玻璃瓶打碎了,着了火,烧伤了他的手,同学们都要送他去医院,他坚决不去,两手合十做个祷告,然后自己包扎上,接着还讲物理课。
  戚发轫对这位老师既尊敬又崇拜,常问他物理上的问题,又问他日本庙上的事,还有他在小学那些没弄明白的,什么天照大神、武士道精神等,都是怎么回事。傅老师笑着,只回答物理上的问题,其余的问题,他说:“你们长大了以后自己去研究吧。天上、地下可研究的学问太多、太深奥了。”
  历史老师讲课也没有课本,古今中外、山南海北,讲得滔滔不绝,这更使好奇心强的戚发轫有了兴趣。戚发轫看老师刻蜡版,油印教材,开夜车眼睛都熬红了,放学后,他主动去帮老师搞油印,同时,他也不断地向老师提问这样那样的问题。渐渐地,他更明白了,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灿烂辉煌,学也学不尽,他跟着历史老师背熟了口诀,“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秦两汉成,蜀魏吴晋终南北,隋唐五宋元明清”,这就是大中国!
  一向爱看书的戚发轫不知从哪里搞到一本《中国通史》,他送给了历史老师。至今刘老师还保存着学生送的这本书,视为珍品。
  新中国成立前,大连市委指示金县中学要从夫子庙里搬出去,保护文物古迹,更要办好教育。
  1949年夏季,金县中学大搬家。那时经济虽有好转,但还是困难多多,几天大搬家,金县中学没用一辆汽车、一辆马车,连脚踏三轮车也没有用过,全靠同学们的两只手、两条腿。
  在孔庙院里建的厕所,全是地下坑里埋大缸,缸上搭木板,木板旁立上柱子搭席棚。厕所大搬家,棚好拆,板好扛,那满满粪便的大缸怎么搬?有人说,就地掩埋,省事又省力。戚发轫说:“那不臭死咱们的孔老夫子了嘛!”他早听私塾老先生讲过,孔子是圣人,最讲礼仪、讲清洁。再说这么几口大缸,咱还得留下来到新建的校舍去用上呢,要积肥呀。
  1948年,支援辽沈战役,开展大生产运动时,金县中学同学曾到郊区农村去帮助捡粪积肥。在村里的大墙上用白灰写上大标语,“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加紧生产,支援前线。”他们常常是一手挎着书包,一手提着粪筐来上学,见路上有马粪狗粪就捡。毛主席说“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嘛!
  同学们一番议论,大家一致同意,装粪大缸也要搬。同学们挽上裤角,抄起粪勺,七手八脚把一缸缸的大粪淘干净。粪缸不用洗刷,四周绑上草绳,插上一根扁担,两个男生就能抬走,高个的男生先上阵。戚发轫虽然个头不太高,但也当仁不让,抢着先抬。大家抬着臭臭的大缸甩着大步,一起唱着刚刚学会的新歌,“我们都是东北青年,站在斗争最前线……我们的意志像钢铁,我们的热情像火焰……”
  大搬家后,金中同学告别了夫子庙。戚发轫还有点儿恋恋不舍,他以好奇之心独自走到孔庙大殿的后台去看看。当年这大殿是他们的课堂,他曾好奇地走到大殿后面,看到孔子的塑像倒放在那里,旁边还有一个长长的木牌,他不知道叫什么,但知道是神像双手举着的(叫笏),他拾起这光滑的木牌,想给妈妈当缠线的线板子用。带回家交给妈妈,妈妈很高兴,说,这比我那木头线板好多了,多光滑。但一听说是从孔庙里拾来的,妈妈马上交给他说:“庙上的东西咱可使不得,触犯神灵,不做善事,要天打五雷轰的。快送回去。”
  那天,私塾老先生正在他家,摇晃着头说:“政府有困难,盖不起学校,在孔庙办学。唉!也算中吧。让这些孩子熏熏孔老夫子的书香烟火,说不定也能出息出七十二贤人呢。”
  戚发轫在大殿后面看到了他送回的笏板还放在孔夫子的塑像旁边,心里安稳了。走出孔庙,默默念着:孔老夫子,再见了!
  同孔庙告别不久,他又和他的知心朋友毕福恒告别了。毕福恒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毕福恒深情地向戚发轫说:“你学习好,决心升高中、考大学吧!”
  戚发轫说:“如果我大学毕业后,说不定也能穿军装呢。咱俩都想造B29大飞机,那就该穿军装了吧?孔庙的学子,再相会!”
 
恩人,你在哪里
  
  初中毕业,考高中。戚发轫胸有成竹,报考了大连最好的高中(现为20中学),从考场出来,他的双眼皮大眼睛眯眯笑着,成了一条缝。家里的邻居都向他妈说,这孩子错不了,你快去称一斤肉,做顿猪肉粉条、大米饭,给孩子补一补。
  看发榜回来,戚发轫脸上没有了笑容,大脑袋耷拉着,不吭气了。学校的老师都不相信,一贯学习好的学生怎么能榜上没名?物理老师傅和尚也低头不语,他纳闷,这里有蹊跷?他得意的这个学生学得好,为人更好,善面善心,怎么能落榜?他要领他到市里去查访查访。
  戚发轫说:“大连市那么大,我都没有去过,上哪儿去查访?我已经和我妈说了,我要上大连钢厂去当工人,学炼钢铁。”
  “傅老师让你去,咱们就去呗!”篮球健将张文超跑过来,拉着他的手,“我陪你去,明天一早就走。”
  第二天,天蒙蒙亮,大个子张文超带着戚发轫踏上了去大连的公路。因为他们手头没有钱,不能坐汽车和火车,全靠两条腿。过了中午,他们才找到了大连市教育局。
  教育局招生办一位很和善的中年同志细听了他们叙说的情况,面对着这两位淳朴的学生,认真说:“我给你们查了档案,戚发轫同学考分都在90分以上,但是政审没合格。”
  戚发轫莫名其妙地低下了头,不知该如何回答,泪珠含在眼圈里。
  张文超急问:“他们家不是汉奸,不是地主,政审怎么不合格的?”
  那位同志沉思一下,指一指表格说:“这上写着,对土改有不正确的看法。”
  戚发轫马上抬起头,说:“我知道了,填成分的时候,有人说俺家算地主,我说不算。日本投降前一年,俺家买了两亩地,种了一年不到头,日本就倒台了。转年就土改了,我们没得到什么,怎么能算地主。”
  那位同志又细看了看他的考卷,有些惋惜地说:“这位同学,卷子答得真是不错呀,难得。”说着,他在纸上画了两下,肯定地说,“你回去准备吧,按时到大连高中报到。上学后,一定好好学习。看你今后了。”
  戚发轫和张文超忙摘下学生帽,连连行了两个大礼,转身就走了。没吃午饭也没觉得饿,甩着大步带小跑,一口气赶回了家。
  戚发轫在大连高中依然是爱读书的好学生,依然是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戚发问”。
  高中三年里,正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热火朝天大干的年代。朝鲜战场上,受伤的志愿军多半都在辽南和大连治疗、休养。戚发轫积极报名参加了救护队,当年他没有穿军装,今天他要像穿军装的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为反侵略战争、保家卫国献上一份力量。他不怕苦和累,不分昼夜,为伤员端屎端尿,热心服务。这些伤员,多半是被美国飞机炸断了腿和胳膊,有的被震聋了耳朵,有的双目失明。有一位年轻的伤员向他说:“美国的B29和喷气式飞机太邪乎了,B29在高空扔炸弹,喷气式低空扫射,如果有一挺机关枪都能把它打下来。可是,我们没有那些先进武器呀。我们的飞机少,高射炮也少,眼瞅着他们狂轰滥炸。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赴朝不久,就在老美飞机轰炸下牺牲了,唉……”
  戚发轫听着这些和他年龄相仿、已成为残疾人的战士们的述说,心里像被刀扎一样难受,恨不得自己也上前线去。当年,他们看到了B29大飞机的凶猛,想不到,这大飞机又来轰炸当年和他们一起打败日本鬼子的人民。真是瞪眼欺负我们呀!难道那B29大飞机我们中国就不能造吗?他们能上天,我们就不能上天吗?他下定决心:我不学炼钢铁了,就学造飞机。
  1953年,戚发轫高中毕业,第一志愿就是学航空。当年,他被清华大学航空系录取。两年后,北京航空学院成立,清华航空系并入北航,戚发轫成了北京航空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满怀着为祖国航空事业争气的激情和理想,走进了国防部五院大门。
  这时,他才想到,当年他若迈不进大连高中的大门,今天就不会站在这个使他自豪的岗位上。他无暇回大连,就通过同学打听那位批准他走进高中大门的教育局的同志,要向他致谢。同学问他,此人姓甚名谁?他很后悔,答不上来。直到今天,他和他的同学还在寻找那位好心的寄希望他“今后”的教育局的恩人。仍不知恩人在哪里。
 
最大的快乐
  
  中国的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记者们频频采访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他总是笑着说:“我不比别人高明,这是大家的力量,是历史给我的机遇。”
  他的机遇,就是中国人雄心勃勃要开创的航天史。他说过,“我的一生就填过一个志愿,就是航空”。当年,他被分配到五院时,才知道这是研究导弹、火箭的,不造飞机。对这一专业他没有学过,所有分配到五院的年轻人也都没有学过。院长钱学森亲自给他们上课,讲自己编写的《导弹概论》,中国的航天新兵们就从这里起步了。从此,这位曾幻想造大飞机的自称“傻大黑粗”的东北人,凭着他的韧劲(很多记者将戚发轫的轫字写成韧字),在钱学森等诸多专家的带领下,参加过无数次的导弹、火箭、飞船、载人飞船的研制和发射。
  他37岁时,被聂荣臻元帅亲自点将,进入被称为航天“18勇士”的新成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他又由研制火箭转入研究卫星,并担任了“东方红1号”研制技术负责人。他舍家抛业,在戈壁荒漠一干几个月、半年,接近成功发射前夕,他跟随钱学森等大专家们由大漠飞到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周总理见戚发轫最为年轻,高兴地向钱学森说,你又有一大功劳,培养了后来人,大有希望了。周总理又亲切地问这个37岁的年轻人是哪里人?
  戚发轫有些腼腆地说:“我是辽宁金州人。”
  “金州,我去过,金、复、海、盖都是好地方,你们那里出人才哟。”周总理听完大专家的汇报后,又指指戚发轫说,“让这位年轻的金州人也讲讲吧。”
  戚发轫按照当年的习惯,没做汇报前,先背毛主席语录,刚背上两句,周总理笑了,说:“小同志,别背了,别背了。讲实际情况吧!”
  戚发轫认认真真地报告了卫星在发射场上的测试和质量情况,周总理边听边记,听后问:“卫星升天以后,能不能向全球播放一首中国的歌曲,《东方红》怎么样?”
  “行。我们一定能办到!”
  “好,我就等你们这句话。”总理高兴了,又问,“你们的卫星质量靠得住靠不住?”
  戚发轫又加重语气,斩钉截铁地回答:“请总理放心好了!”
  总理同他们亲切交谈至深夜。
  他们更增强了信心和力量,也加重了压力。
  1970年4月24日,当中国的“长征1号”火箭直冲云霄,一个半小时后,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响彻祖国大地时,一向不显山露水、闷声不响、默默实干的青年戚发轫一步跳上会议室的主席台,对着话筒大喊:“我们中国人成功了!成功了!”
  之后,五一劳动节的夜晚,戚发轫在天安门城楼上接受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从此,他便一个接一个从事着“第一发导弹”、“第一艘试验飞船”等无数个第一个研制、发射并获成功。有人玩笑着说:这无数的震动人心的“第一”和戚发轫的名字有关,轫含韧劲,轫字,辞典注明为“新事业的开始”。
  韧劲也好,开始也好,发轫在荒漠、在戈壁、在工厂、在试验室,苦苦奋斗到59岁,获得了各种荣誉。到了快退休年龄之时,航天工程中最核心的飞船系统工程的总设计、总指挥的重担又落到了他的双肩。这又是他的一个转机,又是更上一层楼的新事业的开始。
  从1992年“神舟”一号飞船设计研制开始,到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将近十年,他率领着他的团队,伴着汗水、泪水和欢笑;经历着酷暑严寒,风雨沙暴。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多少坎坷、多少失败、多少成功,他不屈地跋涉,苦苦拼搏。这期间,他在苦战中伤害了双眼,险些失明。这期间,他血压升高,心律不齐,晕倒在荒凉的戈壁战场。这期间,与他相濡以沫40年的妻子得了不治之症,他无暇精心关照和护理。而身患重病、性格刚强的妻子还咬牙支撑着,要等看到中国的载人飞船升到太空的那一天。但是,2001年3月6日,这位一生相助他的爱妻竟于他忙着开会之时,没能同他亲口告别,没能留下遗言,默默地撒手人寰了。
  戚发轫忍着巨大的悲痛,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为告慰九泉之下的爱妻,为神圣的航天的事业,他又开足马力,呕心沥血地驰骋在为祖国开创新纪元、将中国人送上太空,实现中国人几千年梦想的航程。他和他亲手扶持、培养起的比他当年还要年轻的航天新秀,和航天功臣们又一次次获得了成功和胜利!
今天,戚发轫像少年时敬仰、崇拜、曾发出豪言壮语、炼出钢铁意志的苏联英雄保尔那样,以中国式的极平淡的语言道出他的真情,“神舟飞船一次次地发射成功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人总是要有追求的,当这个追求得到实现时,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上一篇文章: 桑兰,美丽的笑容

  • 下一篇文章: 三见杨利伟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