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old.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作品导读
作者:杨实诚     来源: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点击数:

  细节,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在这篇作品中被作家刻意运用,对塑造十二岁孤儿杰里的形象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孤儿杰里与作品中的“我”是邂逅相遇:“我”远道来乡间租了间房子潜心写作,请人劈些柴,好烧壁炉,于是,请来了孤儿杰里。“我”初次见到杰里,作品描写,“这孩子十二岁光景,身材较瘦小。他穿着工装裤,上身的衬衫已经破了,打着赤脚。”起首通过细节就显示了作为孤儿的杰里缺少亲人的照料,体质和穿着都不好,那身工装裤说明他小小年纪就经受着劳动的磨难。精当的细节,使孤儿的身份、处境和在蜜糖里泡大的孩子区别开来。
  由于杰里长得瘦小,“我”对他能劈柴有怀疑,然后作品又用细节来显示杰里劈柴的技能:“劈木声节奏流畅,仿佛是浙浙沥沥的雨点声。”第二天是劈柴的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那声音依然那么流畅,有节奏。”作品两次都没有直接描绘杰里劈柴的动作,而是将劈柴的声音作了真切、生动的描写,这样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让人从声音想象那孩子劈柴的动作,或熟炼、或轻快,或自如,比之直接描写给人的想象余地要大。加之作品还两次写了劈柴的成果,第一次是:“我们一起来到小屋后面。好大的一堆木柴已经劈好,整整齐齐地堆在那里。”第二次是:“靠着小屋的墙头,一堆引火的木柴早巳整齐地堆放好。”这成果与流畅而有节奏的劈木声相配合,使人确信了“我”所夸奖的“干得像大人一样”,“劈得真棒”,不仅解除了“我”的怀疑,也使读者对杰里有了进一步认识。
  为了显示杰里的品德,作品还用了几件事,也可以说是用了几个这样的细节:
  一是斧柄砍断了,杰里觉得是自己砍断的,要请人去修,不肯收“我”的修理费,是“我”说服他才收下。
  二是杰里愿意做份外的事,把劈好的木柴再主动搬到壁炉旁,让“我”用起来方便,不用担心下雨。从孤儿院通往小屋的小径上,一块石头松动,尽管杰里是抄近路碰上的,还是想办法把石头安放得稳稳的。
  几件事虽小,却说明杰里不贪额外的钱财,但愿意多替别人着想,多做点事,心地善良,品德高尚。这使读者对杰里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产生了一种超感觉认识,即包容了理性思考的感性认识。
  下面作品进一步写杰里怎样对待“我”的赞扬和奖励,当我夸奖他“劈得真棒”时,“我”仔细打量他:
  他的头发黄得像玉蜀黍,目光非常坦诚,仿佛山雨欲来的天空,——灰色的,隐约闪烁着神奇的蔚蓝色。
  作者抓住那心灵的窗口——眼睛,写那目光“仿佛山雨欲来的天空——灰色的”,这比喻贴切、传神,将那孩子的单纯、朴实、诚恳、坦然都表现出来了。杰里很难得到人世间的温情,他的感觉自然有“诧异”、“神奇”,但他毕竟涉世未深,还谈不上世故,所以作品用了“隐约闪现”四个字,说明这诧异、神奇仅仅是微微显露。
  以后,“我”特意选了一些糖果来答谢他,作品描写:
  每当那时,我发现他总是默默无言,  也许“谢谢您”这类话他从没说过。因为他的礼貌出于本能。他只是看了看礼物并注视着我。他抬起了眼帘,使我看到了他那深邃的瞳人,宛如清澈的泉水,闪烁着感激、挚爱、温柔的光,这与他那倔强冷漠的性格形成了对照。
  作者再次抓住眼睛,写那深邃的瞳人,用清澈的泉水做比,显示现在的杰里已理会和相信“我”对他的真心实意,感情的泉水自然流淌,那感激、挚爱之情是发自内心的,是深信无疑的,是纯真透明的。然而作者没有忘记杰里倔强冷漠的外表,仍然描绘了他“默默无言”,说他的礼貌出于本能,连“谢谢您”这类话都从没说过,这样就使杰里的性格——那渴望温情的美好心灵与冷漠倔强的外表,和谐统一,前后贯通,使读者更感真实、真切。
  作品还写了杰里和猎狗帕塔的友好关系。
  一天下午,我正在打字,偶然抬头看时,发现一个小孩正站在门口,我的伙伴——一条猎狗就站在他的身旁,但并没有吠叫。
  这是“我”的最初印象,狗见了陌生人,一般都要吠叫,然而与杰里却一见如故,不仅不吠叫,还挨近他站着。这些细节一下就显示了狗和杰里是如何灵犀相通。
  杰里对狗的照料,写了几件小事:
  “我”到别处度周末,星期一才回来,猎狗由杰里照科,杰里不顾路上的浓雾仍然赶来,见“我”星期天晚上还没回来,第二天早上就把自己的一份早饭留给了帕塔。  星期一晚上他又来了,他说,我告诉孤儿院的人(也许他是撒谎),我想您愿意找我。
  冒着浓雾而来,留下自己的一份早饭和不召而来,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流露出来的大大超过对工作的负责精神,显然还表观了杰里对帕塔由衷的关怀之情。
  作品还描写:
  我的狗紧挨着他躺在地上,它仿佛感到在那儿有一种我所未能给予的舒适。
  杰里说:“我在草丛中躺下藏起来,我能听到帕塔在寻找我。它发现我时,像发疯似的,围着我,直兜圈子。”
  这两个细节主要是写猎狗对杰里的态度,或挨着杰里躺着,或围着杰里兜圈子,表现了猎狗对杰里的亲近、热情,它既得到了杰里的温暖,也给了杰里难得的友情,他们俩的心灵同样单纯;他们同样需要温暖,又具有共同的情趣,所以很快就一拍即合。
  在不惜笔墨地抒写杰里和帕塔的亲密交情之后,作品很自然地过渡到“我们的心感到格外贴近”,写了“我”和杰里的关系。可见前面的写狗原来是为了写人,狗是“我”的伙伴,“我”的伙伴也成了杰里的伙伴,并胜过和“我”的亲热,这无形中加强了“我”对杰里的友情,密切了“我”和杰旦的关系,从而使杰里情不自禁地认为“你看起来有点像我的妈妈”,使杰里渴望人世间的温暖直接表现为渴望得到母爱。为了写足这种渴望的心情,作品再次抓住了几个得力的细节:
  一是感到“我”像他的妈妈,“尤其是在暗处,靠着火光。”
  二是说“我的妈妈在曼维尔’。
  三是互送东西,  “她打算送我一只小狗,还送过我一件外衣”作为圣诞节的礼物,她还“寄给我一双旱冰鞋”,杰里自己也打算用一块钱买一副白手套送给妈妈。
  然而当“我”到孤儿院问到他的母亲时,才知他根本没有母亲。没有母亲的孩子,自然是渴望得到母爱的。作品没有描绘他如何渴望,却让杰里想象“我”像他的母亲、母亲一次次赠他礼物,他也想回赠什么,使作品中的“我”以至于恨上丢弃儿子的母亲,要问清这位母亲为什么丢弃儿子,最后一当真相大白,如此造成的艺术效果,更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杰里希望得到母爱的迫切心情,更能激起人们对杰里的深切同情!如此拐着弯来描写人物,可谓曲尽其妙!
  总结以上分析,作品大量运用细节,这些细节的特点一是紧紧围绕人物塑造,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使人物避免了概念化,给人以更多的直觉性、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这使杰里的形象栩栩如生,可感可触,以情动人,引起人们更多的同情,这使人物性格丰满,外表和心灵、这面和那面,较为和谐统一,给人一种立体感,其内涵经得起咀嚼。
  这些细节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脱离大的情节,即“我”和杰里邂逅相遇,结成友谊,又匆匆分别。作品抓住有情节因素的一桩桩细微的事实,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表现了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序,是人物的某种动态的活生生的写照,因此给人的感觉来得较为自然。当然也有个别细节,如杰里所作的几件份外的事,就有堆砌之感,多少脱离了事物的进程,微显斧凿之痕,好在是“个别”,无关大局。
  这些细节的第三个特点,是与“我”的情感、认识密切相连,更显示出细节的艺术效果。如“我”正在考虑是否有必要雇一个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当来到小屋后面看到“好大的一堆木柴已经劈好,整整齐齐地堆在那里”,“我”着实夸奖了他,并允许他明天再来。又如当杰里说到妈妈送给他一些东西,他也打算送她手套时,作品发了一段较长的议论,“我恨她。不管贫穷与否,面包不能取代一切。因为精神同肉体一样会感到强烈的饥渴。他打算用他挣的钱替她买一副手套,而她却远离他,住在曼维尔,把旱冰鞋寄给他后就觉得心安理得了。”这种认识上的变化和强烈的情感反映,加强了细节的效果,使它像远镜头一下推到眼前,让人们对这位妈妈看得更清楚,从而更引起人们的震动,更加深人们对杰里的同情。
  本文作者玛乔里•凯纳•罗琳斯,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于1918年在威斯康新州大学获得了A.B.学位,后来有近十年的时间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主要以农场生活为题材。1933年,她以《好姑娘》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938年以长篇小说《西点军校的学生》荣获普利策文学奖。
  她于1953年去世。

  • 上一篇文章: 神 童

  • 下一篇文章: 妈妈在曼维尔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