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www.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刘兴诗 刘慈欣 老 许 伍 剑 艾 禺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罗 丹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鲁 冰 舒辉波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其  他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心有灵犀,作文一点通
作者:华德阳 郭方艳 卢世国     来源: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点击数:
江苏沛县大屯镇湖西中学   华德阳  郭方艳  卢世国
 
第一部分:综述
卢世国
一、写“够得着”的文章
  1.什么样的文章可称为学生“够得着”的文章?
  2007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怀想天空》有一考生写了一篇“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
  文章。何永康教授给了它54分(满分60分)。我们来看何教授对它的点评:
  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最大的亮点在最后:“考场很凉快”,与麦地很热对比;“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天下还没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文章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这种机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长效的!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做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
  “够得着”的文章的特点:
  文体:记叙文
  风格:质朴
  内容:生活化
  2.为什么要写“够得着”的文章?
  2006年高考前,何永康教授在《扬子晚报》上说……100个考生写议论文,有1篇“优秀”就不错;而100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何教授甚至发出“我恳请大家写写记叙文”(大意)这样的呼吁。
  学生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是最大的写作源泉,所以能够想得到,写得出,敢尝试,有个性。
  达到高考优秀作文的水准很难,我们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需要写这种“够得着”的文章。
  3.怎样写“够得着”的文章?
  训练题目从课本中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研究家们发现:什么方案、大纲、说明,到最后就是落实到课本、教材。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说:如果我们的课程和高考是脱节的,那肯定要失败。今年四川高考试题的内容,一半以上的试题都能在教材上找到原型。 
  高考试题回归教材,重视基础,在基础中考能力,改变过去“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逐步形成“教什么考什么”的趋势。所以,我们作文课也要走进新教材,踏踏实实地按照必修课本1-5册20个专题一个一个地训练。这不是赶时髦,做样子,而是在老老实实地备考,脚踏实地地下功夫。(李大荃)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好奇心”,既不入老套,又扣本有源。其源头之大远者,诸如:“好奇心是科学之母”,“科学就只是为了人类天性中的那份好奇心”,“ 诺贝尔奖,对人类好奇心的最高奖赏”等等,都早已成为古今中外科学研究者的共识;源头之主体宗正者,那就是新课标、新教材了。

  在全省中学通用的江苏新课标实验教科书(或曰苏教版必修课本)第五册中,第一模块就是“科学之光”,所选六篇课文几乎每篇说明文都跳动着一颗“好奇的心”,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开篇就是从作者幼年时好奇心的故事写起。第一组课文的引题是“探索与发现”。在本模块的“写作实践”中,第三个作文题是:

  在学习与生活中,你可能会有一些“灵机一动”,这些像火花般闪烁的小发明、小创造和小技巧的设想或构思,都是智慧的结晶。请以“我有一个金点子”为题,向同学们报告你的发现。

  显然,以上导语和题目外溢的同义语就是“好奇心”。

  紧接着,第二模块的提示语是:“心灵是博大而又纷繁的世界”,“写作实践”的第一个作文题是“我的心因    而高贵”。

  试问,我们在学习了这两个模块之后,又认认真真写了“我有一个金点子”和“我的心因    而高贵”的作文,今天坐下来写“好奇心”这篇作文,是不是有了一些必要的写作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能力稍强的同学,把“我有一个金点子”和 “我的心因    而高贵”两个作文题整合一下:“我的心因有好奇心(即‘金点子’)而高贵”,大概是不甚困难的。这就是说,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好奇心”,这个题目的背景材料就在教科书上,这个说法当然也是肯定的了。

  2007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语文书上的,在苏教版“必修五”第四模块。此模块的题目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而作文的提示语的第一、二句即是“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等等。
    至于2006年的“人与路”,大家都已知道,课本中作文题“在路上”的翻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第三个题)
  题目从“专题”中来。
            例: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可出题目《回声》。
  题目从“板块”中来。
             例:必修二第四专题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可出题目《一花一世界》。
  题目从“课文”中来。
            例:必修二第一专题第二板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出题目《假如我的生命只有一秒钟》。
  题目从“写作实践”中来。
         例:必修二第二专题“写作实践”中第3题(找一幅令你不能忘怀的图片,围绕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可出题目《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题目设计示例
  (语文必修一P32 “写作实践”第二题)
  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儿时照片或你心底留存了的一个镜头,面对时你会想起许多往事,
  可能有一种突然长大了的感觉。人生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自我发现,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请以“长大”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散文诗)。
  佳作欣赏
  满地稻香
        又到了农忙的时节,去年的那段往事仿佛一个镜头渐渐拉近……
        去年农忙的时节,呆坐在教室里的我,心怎么也静不下来。想着母亲生病在床,想着要靠爸一个人割完所有的稻子,我请假回了家。
        爸爸听说我请了一天假,显得很焦急,他不停地问我把课耽误了怎么办。接着他又催我去上学,并且说家中靠他一个人能行。看着爸爸那张透着疲惫的脸,我摇了摇头。爸爸抽了袋烟,给我磨了一把快镰,笑着说:那咱就上地。
      “今天能割完这块地吗?”爸爸扎了扎腰带望着满地金黄的稻子说道。
      “应该可以吧。”我回答着,“对了。爸,咱一人割几趟?”
   “四趟!”爸爸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你先割吧,我抽袋烟。”于是我数了一下趟,挥起镰刀向前割去。
       爸爸这袋烟抽得很快,在我刚割了一步远的时候他便磕灭了烟头,拿起镰刀在我后面割了起来。
  记得小的时候,爸爸很强壮,割起稻子来总是把我撇得好远好远。可今天不知怎么搞的,他尽了很大的力,却依然被我慢慢地拉开了距离。难道是我长大了而爸爸变老了吗?我不由的一阵心酸。
      “方子,”爸爸在后面喊,“割到头就歇一下,别累坏了。”
      “我不累。”说着我又打算割另一垄。
      “不累,那你先坐旁边等等我,待我割到头你再割。
        我觉得我确实应该等一下爸爸,于是便在地头坐下了。眼睛总是不自觉地定在爸爸弓起的腰上。看着爸爸那弯起的腰,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风吹动稻棵,散发出阵阵清香,在田野里氤氲着。
        终于,爸爸割到了头。他向我走来,笑笑说:“歇好了?”
      “恩。”我点点头。
      “那你割去吧,我歇会儿。”爸爸在我旁边坐下。我提起身,抓起镰刀又割了起来。
       在我没割多远时,爸爸也割了起来。他依然落在我后面,越来越远。
       一大块地很快割完了,我没觉得怎么累。再看看爸爸,他已经累坏了。“爸爸真的老了”,我望着爸爸和他身后的那片地。
  突然,我发现爸爸割倒的稻子比我割倒的要厚得多。我蹲下身,仔细数了数,猛然发现:爸爸足足割了七趟!
  我的泪突然涌到了眼眶,似乎要流下来。风刮起来了,飘来稻子的阵阵清香。这清香笼罩着我,淡淡的,甜甜的,浸润着我的身心……
    啊,爸爸没有老!我一直以为我长大了,爸爸变老了。现在才明白,儿子在爸爸面前永远长不大!
  写作材料从生活中来
  1.积累生活原型事件。
  2.创设作文写作情境,写体验作文。
                  3.对报刊上的新闻事件进行扩写训练。
  4.对写过的优秀作文改换主题进行改写。
  改写
  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儿时照片或你心底留存了的一个镜头,面对时你会想起许多往事,可能有一种突然长大了的感觉。人生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自我发现,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请以“长大”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满地稻香
  如必修二第一专题第二板块“精神支柱”。
  题目: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支柱,贝尔曼用生命绘出的常春藤叶是琼
  珊的精神支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人间的真情甚至某作品中的一句话都能够给人以精神的力量。请以“我生命中的精神支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改写示例:               满地稻香→我生命中的精神支柱
  原段落
       又到了农忙的时节,去年的那段往事仿佛一个镜头渐渐拉近…
       去年农忙的时节,呆坐在教室里的我,心怎么也静不下来。想着母亲生病在床,想着要靠爸一个人割完所有的稻子,我请假回了家。
  修改段落:
           期中考试的分数下来了,我全班倒第二,我的天空塌下来了。沮丧之极,我想到了回家。正是农忙时节……
  原段落:
         啊,爸爸没有老!我一直以为我长大了,爸爸变老了。现在才明白,儿子在爸爸面前永远长不大!
  修改段落:啊,爸爸没有老!爸爸的爱是我的精神支柱……
  4.怎样预防“够得着”的文章得低分?
  预防这样的文章得低分,应进行作文升格训练。
  如必修二就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这样的写作指导。可结合这些知识进行作文升格训练,尤其要教给学生点题与制造作文亮点的常见方法。
二、明明白白我的心
——作文一定要点题
卢世国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作文写得不错,文笔清秀,举例前卫。但文章就是不点主题或不点明话题,乍读过去给人主题不明的感觉,结果得分很低。还有一些同学作文跟着感觉走,一路写下去,下笔千言,或者与主题若即若离,或者离题万里。这说明同学们不会“点题”。何为“点题”?就是在文章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题意。这样不仅使文章中心更突出、鲜明,而且结构更紧凑,为文章增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阅卷老师也会给这些文章打高分。“点题”不仅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考纲的基本要求。那么,作文中如何“点题”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标题点题。
古语云“题者,目也;目者,眼也”。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可以反映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取一个好标题至关重要。记叙文的标题一般要求形象生动,议论文的标题要概括表达观点,散文的标题则比较含蓄。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如《丢掉“诚信”背囊之后》《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三生有幸遇上你》,《只愿墨香依如故》等等。题好一半文,在标题中嵌入话题,会使阅卷者一目了然;跟随文章的题目来评判文章;会使阅卷者先入为主,抓住主旨,在阅读文章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牵引,将文章扣到话题上。这样,在阅卷者眼中,就不会出现偏离话题的现象。
2.篇首点题。
落笔入题,紧扣标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意脉,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言:“场中作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这里的“开卷之初”即开篇,这里的“奇句”,或是点明“话题”的词语,或鲜明的观点,明确的主旨,或是开头围绕“话题”的含蓄蕴藉、语意深刻、言简意赅的语句。一般来说,议论文开头要亮观点,单刀直入,一针见血,记叙文开头要开门见山,见人见事。例如2006年的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人与路》的开头:高考作文果然是提笔千钧,转而一想:作文之法不正如人行路上。不禁暗暗自得。作文恰如行路,有人昂首阔步,气势凌人;有人亦步亦趋,低唱徐吟;有人正气浩然,仰天长啸。但要记住:怎么走都要走在自己的路上!
  3.结尾点题。
点睛之法,卒章显志,最为常见。在充分叙述说明或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一语破的,既能让读者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同时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好的结尾犹如豹尾,短促有力,自然新颖,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例如2006年的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人与路》的结尾:同秋白一样,历史的大路上,走过了太多的丰富的生命。而秋白的人生之路,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评定身边的一切。不是什么人即什么路,什么路即什么人。明于此,我们方能最真实地还原历史,而不是迷茫于臆测……
4.结构点题。
在行文过程中,在某些段落或每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用字面相同的句子重复标题或者中心,反复点题,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这样做可以使文章中心从思维深处浮现于视觉表面,作者更便于紧扣中心作文,读者容易把握,对评卷者的视觉和心理都产生强大冲击。例如2006年的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人与路》,文章用以下三句话结构全文: 
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家里,我在远方。
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
5.语言标志点题。
在文章中多处使用一个词语或几句类似的语句反复点明话题。这些词或句子就是点题的语言标志。特别是记叙类、散文类、小说等体裁的作文,更需要处处点题。用来点题的或一个词语,或几句语句;或一句议论,或一句抒情;或做点评,或做红线贯穿。处处点题会增强文章的凝聚力,但是要注意不应过多,多则乱,应恰到好处,当“点”处则点。语言标志可分明标志和暗标志。例如2006年的上海高考优秀作文《好想握住你的手》中的一段就是明标志: 你真的走了,走的是那么的快,我还没来得及孝顺你,你就走了。好想握着你的手,握紧那双养育我的手,不想让你离我们远去。但是没用,我还是没能握紧你,你还是走了。走到另一个世界去了。那个世界叫天堂,祝愿您在那里过得好!再如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厚重的心》就有暗标志: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依靠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厚实地去生活,扎实地努力,总会换得太阳的如花笑靥。 
6.“画蛇添足”点题。
  在考场上突然发现自己的文章出现了偏离话题的现象,可在文章结尾处补加一些与话题或主题有关的句段来挽救败局。如有个考生写《我的母亲》,他通篇写《我的母校》,写完文章才发现题目弄错了,最后他在文章末写道:我的母校就像我的母亲一样培养着我,我爱我的母亲——母校!偏离话题的文章顿时有了生气。这种“画蛇添足”点题法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作文的点题要适可而止,既不能乱点题,也不能滥点题,不宜也不必过多点题,否则就会弄巧成拙。总之,作文的点题是个艺术,只有勤写常练才能锦上添花。“踏花归去马蹄香”,愿这香气使我们的作文更引诱人!
三、考场作文的“雷区”
华德阳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零分作文,可以概括为这么一句话:得高分的优秀作文都是相似的,得零分的高考作文各有各的不幸。所谓“相似”,即得高分的作文具有以下特点: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所谓“不幸”,则是零分考生一不小心踏进了“雷区”,具体情况下面我们举例详细说明。
    1.胡言乱语类
有些考生喜欢发牢骚,这也不满意,那也有意见,但又见不出个所以然来。或者说话口无遮拦,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也不分什么场合和对象,由着自己的性子一派胡言乱语。例如:
2007重庆卷《酸甜苦辣说高考》
高考多了,就啥子鸟的都有。我就喜欢说实话,他们说什么过了高考就是什么天使啊,王子啊,我就不相信,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有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
  2.强词夺理类
  有些考生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幼稚偏激,对自己不能理解的现象,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恼羞成怒,强词夺理。例如:
  2007浙江卷 《行走在消逝中》
  先一看这个题目,我就觉得这个题目有问题。行走在消逝中?怎么可能。行走和消逝,哪个谁谁谁,站出来走给我看?鲁迅说过:这里有一颗枣树,那里也有颗枣树,说孔乙己大概或许已经死了,那是鲁迅,是大家,人家那可是高深的手法。在这里我不是鄙视什么什么老师,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做学问要非常的认真的,不要把学问当儿戏,我们为了这次高考可是下了好多的功夫了,你们这样草率,简直对不起我们的父母。等着,我的私人律师呆会会给你们打电话!
  3.荒诞无稽类
  受现代“搞笑”影视的“毒害”,一些同学说话“无厘头”,动不动把古人拿出来“恶搞”。例如:
  2007北京卷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唐僧哥哥这样说道,2007年北京的第一场雨就这样来了。
  悟空当时在和紫霞姐姐约会,正要到了那话上,突然下雨了,悟空拿出了自己的棒子,一下子向老天捅去。
  “悟空,叫你不要把你的棒子晃来晃去,乱插到人不好!就算没有插到人,插到天空中飞行的小鸟也是不行的!真顽皮这孩子,再不听话我就要把紧觚咒儿念!” 
  正在这个时候,八戒从天空上栽了下来,骂道:MD,玉帝那老家伙有在和王母娘娘吵架了!飞行轨迹一打滑害我老猪摔一交。
  沙僧拿出了一张美女的照片,埋在土里,虔诚的说道:我在春天种下一个美女,到了秋天就会收获很多很多的美女。当时候,大师兄一个、二师兄一个,剩下的我要,师傅太抠门了,不给他!
  4.胆大妄为类
  多数高考试卷要求很清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有些就是胆大妄为,不见棺材不落泪,拿着鸡蛋碰石头。2006年北京试卷明确要求:限议论文。还是有人“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例如:
今日高考 学生不少
语文结束 或喜或恼
北京试题 京城符号
三千余载 不太好找
历史似海 烟波浩渺
北京猿人 头骨难找
当年渔阳 史不可考
定鼎大都 年头太少
  5.庸俗不堪类
  有些考生满嘴污言秽语,思想极不健康,且想象庸俗,趣味低下,完全是一个地痞无赖的口吻在骂大街。例如:
  2007辽宁卷《我能》
  看着这个题目,心理很沉重,为什么现在高考居然掺入了商业的元素呢?悲哀!
  我能?你就牛B吧!移动不是什么好东西,联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看看他们的恶心伎俩吧……
  针对日前中国联通推出的以周杰伦的爷爷做形象代言人,名为“孙子才玩动感地带”的活动,中国移动立即做出反应,他们声称已经签约姚明父亲,即将开展大规模宣传“儿子新时空,老子全球通”的口号。
  6.故事新编类
  有故事不好好的讲,偏要写什么“故事新编”,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最后只能“孤芳自赏”。例如:
  2006年四川卷《问》
  我的故事是这样的,明天我就将走进考场考语文,所以我就找门子打听题,后来我见到了一个像尹志平的臭家伙,给了他1000块钱买语文作文考题。尹志平对我说问,我说问什么?尹志平说就是问,我说问谁去?尹志平说题目是问,我说是啊题目我问谁去?尹志平于是就疯掉了,他把钱退给了我,还让我滚。就这样我一分钱没花就弄到了今天的考题。
  7.惊世骇俗类
  无论什么社会,社会阴暗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文章,如果写的好,自然能够振聋发聩,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但是写这类的文章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修养,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考,还要占有翔实的事实证据,这对中学生来说很难做到。有些考生抱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想法,把黑的说成白,白的说成黑,说话虽然也经过了大脑思考,但是很偏激。例如:
  2005年全国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警察不会抓人,的确出人意料,但是想想警察要打人吓人,要不停地想办法把枪弄丢,要穿着警服逛街威风,要开着警车四处兜风,所以警察不会抓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医生不会治病,的确出人意料,但是想想医生要收红包,要考虑开哪个药利润高,要分辨病人到底有没有钱,要和护士MM调情,所以医生不会治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老师不会教书,的确出人意料,但是想想老师要补课收钱,要计算哪个学生家长送礼多少安排座位,要写看不懂的论文,要比较哪个女学生长得漂亮,所以老师不会教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8.歪门邪道类
  拿到一个作文题目,不是积极地进行审题立意,而是胡思乱想,投机取巧,搞歪门邪道。例如:
2006年江苏卷《人与路》
鲁迅版:
正版: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盗版: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
考生版:
正版:世界上本没有大学,想考大学的人多了,就有了大学。
  盗版:世界上本来有大学,想考大学的人多了,反而没有大学了
  9.不知所云类
  写作啰里啰唆,东扯一句,西拉一句,不知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似乎在卖弄自己,其实是思维混乱。例如:
  2006年福建卷《草船借箭不到十万支》《戈多来了》《留点空白》(三选一)
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太帅了!本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研究三国的题材,例如三国志——霸王的大陆,吞食天地——赤壁之战,三国英杰传,三国孔明传,三国曹操传,三国志五代,三国志六代,三国志七代,三国志八代,还有三国志九代和最新的三国志十代,还有衡山光辉三国志,火凤燎原,龙狼传,一骑当千(RY系经典!绝赞!),所以我对三国时期的事情是非常了解的!今天在这里,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草船借箭,戈多大显神威的故事。
  10.死搅蛮缠类
  有些考生作文写到最后连自己也感到底气不足,怎么办?于是铤而走险,对阅卷老师“软硬兼施”,看是说的冠冕堂皇,其实是死搅蛮缠。例如:
  2005年湖北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最后说一句:老师,你就看着给个分数吧,只要你出则对得起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入则经受得了良心深处的拷问,你随便给。不然也无可奈何,就算我在任何一条街上咒骂,也不能损你一根毫毛。
   
第二部分:记叙文写作
一、记叙文写作一点通
华德阳
  1.什么叫记叙文?
  记叙文就是指记人、叙事、描写景物的文章。
  2.记叙文能发表议论吗?
  记叙文可以议论,但议论不可过多。
  打个比方,如果想焖干饭,虽然需要放点水,但应少放,否则,水多米少,干饭就变成了稀饭。干饭和稀饭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水”的多少。
  因此,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记叙和议论孰多孰少。写记叙文最好不要大发议论,要学会用“事实”说话,让事实本身去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就可以了。比如,父母爱孩子是不会整天把“我爱你,孩子”挂在嘴边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对子女的爱真是自然地流露出来,真正的记叙文完全可以没有议论。当然,有时恰到好处的议论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一个“度”的问题,需要在阅读和写作中慢慢揣摩体会。
  3.是不是记叙文不需要审题?
  记叙文写作一定要审题,且审题很关键。
  比如,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那么文章的重点应写“老师”,而不是写“我”。因为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老师”是重点。但重点写了“老师”就一定不跑题了吗?不一定,如果所写的老师不是“我的”,而是“他”的,同样也是跑题了。
  如果写“我与老师”,那么就和“我的老师”有极大的差别。“我与老师”是一个并列式短语,“我”和“老师”同等重要,二者不可有所偏废。可以写“我”和“老师”之间的密切关系或有趣味或有意义的小故事。
  4.记叙文就是“记流水帐”吗?
  当然不是。
  短短的800多字的文章,如果从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一直写到星期天,人人会写,但写好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有限的篇幅呢(800字),如果涉及的事情越多,头绪就越复杂,就越难把事情说清楚说透彻。越想面面俱到,越不能面面俱到,结果反而会“面面不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的形象化表达。所以我们写记叙文切忌时间或空间跨度太大,最好集中在一点,把事情说清楚,把人物写活,把景物写真实就可以了。不要把场面摆的很大,搭一个大大的“戏台”,光配角就挤满了舞台,等真正的主角出场已经没有空间可以立足了。这样的“戏”怎能让观众拍手叫好呢?
  5.记叙文怎样才能“抓住人心”呢?
  要以情感人。
  其实任何文章都是以情感人的,只不过记叙文的“情”必须是“真情实意”。这里的“真情实意”要靠平时的观察、体验、感悟积累所成。如果仅仅想“临场发挥”那是万万不成的。平日要有一颗“善感”的心,需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有意识的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装进一个情感“储蓄罐”里,积少成多,你就会变成一个“有情人”,写作时就能妙笔生花了。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写人要抓“心理描写”
郭方艳
  请先欣赏小小说《黑色瀑布》。
黑色瀑布
  他厌烦地把目光从黑板上收回,无力地瞟了瞟前面。像往次一样,他感到内心强烈地一震。
  一簇乌黑发亮的秀发轻轻飘撒在他的桌面上,散发着阵阵芳香。他顺着发尖望上去,欣喜地发现这是一个迷人的黑色瀑布,似乎还发出潺潺的水声。他感到阵阵心跳。
  那“瀑布”飞溅的“水沫”终于有几丝洒在他放在桌面的手上,柔柔的,痒痒的。顿时一股电流通向他的全身。他的手像钉在桌面上,纹丝不动。
  他又将目光移向“瀑布”的两侧,那儿是一片绿荫草地,微微点缀着粉红色的小花。他知道,这是一件漂亮的衣服,它遮掩了她那细嫩的皮肤……。他曾不止一次地将目光停留在那里,每次都他浑身发酥。
  老师发卷了,他才回过神来,瞟了卷子一眼。
  “二十三分!”他第一次为自己感到脸红,“失落的分在哪里呢?”望着眼前依然飘洒的“瀑布”,他陷入了沉思……
  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构思,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进入青春期的女生对同龄男生的吸引力。“失落的分在哪里呢?”当然在于他上课不专心,经常开小差。主题发人深思。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但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传神地刻画“他”这个形象。可见,写人要“抓心理描写”。
  那么,什么是心理描写呢?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心理活动的描写,旨在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下面谈一谈心理描写的几种方法:
  首先,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又称独白式。让人物与读者直接交流,仿佛面对面地谈话,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完整和丰满,也使人物形象更真切。
  如高尔基的《母亲》在写“母亲”被暗探发现后的心理变化:
   “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但紧接着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
  可是,她立刻鼓起勇气严厉地说:“完蛋了。”
  她向四周望了望,什么也看不见,各种想法在她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但是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一闪。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让它落在着帮家伙手手里……”
  “那么带着箱子逃吗?……赶快逃……”
    这一段内心独白形象地刻画了“母亲”被暗探发现后的怯弱与恐惧,但它不影响“母亲”的形象,反而使“母亲”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更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其次,间接描写法,即通过动作、神态、表情等其它描写方式来刻画心理。
      如《荷花淀》中,水生把报名参军的事告诉他妻子后,妻子的心理:
  水生小声地说:“明天我就要到部队上去。”
  女人的手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唇里吮一下。
  这个动作把她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的震惊刻画出来,但又写出了她临事不慌、镇定,“吮”这个动作平衡了自己的思想。
  第三,用环境来衬托心理:自然景物不变,但人的心情不同,景物也就不一样。
  孤独时会感到寂寞,使本来动听的蟋蟀叫声产生厌恶,使姹紫嫣红、爽新悦目的景物变得可恶;受挫时会产生悲观的心理,顿觉暗无天日。如老舍《月牙儿》中的一段描写:
   
  这是个春天,我只看见花儿开了,叶儿红了,而觉不到一点暖气。红的花只是红的花,绿的叶只是绿的叶,我看见些不同的颜色,只是一点颜色;这些颜色没有任何意义,春在我心中是个凉的死的东西。
  这里既是写景,更是写人,它通过一个被蹂躏被践踏、处在社会低层苦恼人的眼睛去看春,虽然也有绿叶红花。但不过是个凉的死的东西。这样,就把人物的悲苦心情更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第四,梦境幻觉式,采用做梦而产生的幻觉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当时的思想。
  如鲁迅《阿Q正传》土谷祠中做的那个梦,这段心理描写,反映了他想革命却又不知怎样革命,革命的目的,革命的对象是谁的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想革命而又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当然,无论采用哪种心理描写方法,都要注意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符合特定的环境。
  佳作展示:
   
你怎么不站出来……

三(1)李军

  “叮玲!”一阵急促的上课铃声唤回了完得正起劲的同学,班主任夹着课本,走进了教师。
  班主任不声不响地把课本放在讲台上,既没有叫我们起立,也没有准备上课的意思,稍稍沉默了一会儿。我们这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学生早已习惯班主任喜怒哀乐的表情。
  怎么,今天又出了什么事呀?我在脑海里闪电般搜寻着,不会是我吧?这几天我犯错误啊?!想到这里,那颗激动的心稍稍平静了一点,因为我平时一向是老师“严家看管”的对象。
  “教室后面的那个球印是谁扣的?”班主任厉声怒喝。
  教室里鸦雀无声,大概连同学的呼吸声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就是因为那个球印,给我们班纪律扣3分,是谁?你该主动承认错误。”
  球印?教室后面的球印?我似乎从死一般的沉寂中醒来。那个球印不是陈明印的吗,在场有许多同学看见了。陈明啊陈明,你快站出来主动承认,这样或许就会得到宽恕,要是被揭发,你有好戏看了,快站出来,我不禁瞟了几眼陈明,恰巧碰到了老师严厉的目光,这时班主任是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我心里猛然一慌,这已成了条件反射。“慌什么!又不是我干的,真没有出息!”我这样安慰自己,但心里难免有一点紧张。快点呀!陈明,快点!要不班主任要赖到我头上了。赶快!
  班主任的眼光依然落到了我身上。我越发紧张了,怎么办?告发他吧!我把手往桌上放了放,刚想向上举起,猛地又缩了回来。不!我不能这样,我希望他自己站出来。我不能剥夺他的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要告发他的应该是他自己。
  站出来呀!该死的陈明!
  “老师……”一个怯弱的声音让我如梦方醒,他,终于站出来了!
  评析:
  “教室后面的那个球印是谁扣的?”班主任厉声怒喝时,“我”突然心慌起来,因为“我”平时是老师“严家看管”的对象,从而形成条件反射。于是“我”急切地期盼肇事者陈明快站出来主动承认错误,可是他就是不敢站出来。就这样,读者在“我”内心的一声声呼唤中,焦急地期待着陈明挺身而出。读者期待心理的“水位”在不断上涨,最后“一个怯弱的声音”,让“我”,也让读者,终于看到了开闸之后,急流奔腾的壮观场面——“他”终于站出来了。
   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细腻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 既刻画“我”忐忑不安的心情,又成功刻画了一个怯弱、知错就改的陈明形象。
(未完待续)
  • 上一篇文章: 童心,诗意地栖居于作文之中

  • 下一篇文章: 浅谈作文课的动机教学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给我发消息